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0篇 |
免费 | 441篇 |
国内免费 | 7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7篇 |
大气科学 | 282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1710篇 |
海洋学 | 586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228篇 |
自然地理 | 2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63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55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8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渤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渤海湾及其毗邻河口区10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GF 1983-1985年采集)中重金属含量特点,结合^216Pb年代学编年资料,用未受人类影响沉积层中元素含量,藉统计学方法获得渤海湾岩芯样中Cu,Pb,Zn,Cd的分布类型,并根据各区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用t检验法获得了渤海湾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52.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勘查地球化学数据调整方法--归一化,该方法采用各批或各区块差异数据的平均值或中位数的衬值乘以参照值以获得元素的视含量,用于调整不同分析批次之间的系统误差,或不同背景区数据的差异;用2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为解决面向航海应用的底质范围分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含砾Folk三角形的底质范围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海图底质注记转化为含砾Folk法底质类型,进而逆向利用Folk(G)三角形,将其拆解为各组分的比例,最后对海区内各组分单独插值并通过地图代数的方法整合各插值结果,生成底质的范围分布。对比实验表明其生成结果较传统的Voronio图法可更好地应用于舰船抛锚等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55.
均匀性检验中用X—射线计数与含量计算F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中,采用不同的F值计算公式,分别使用X-射线计数和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将其结果做了比较,还对计算的F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57.
冻融循环作用显著影响土石混合体的水-热-变形相互作用过程及力学特性。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下土石混合体水-热-变形相互作用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单向冻融循环装置对30%砾石含量的土石混合体进行了4次单向冻融循环试验,每次循环根据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持续168小时,模拟实际自然环境中冻结和融化的周期。同时,利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开展了未冻融和冻融循环后试样的力学特性测试,并探讨了冻融循环对土石混合体微观结构劣化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向冻融循环对试样内温度、水分和变形有显著影响。冻融循环过程中土石混合体的融化速率大于冻结速率,试样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存在着体积未冻水的迁移和重分布。第一次冻融循环对土石混合体变形影响最为显著,试样的净变形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此外,反复的单向冻融循环改变了试样的孔隙结构。冻融循环后试样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分别减小了45.31%和60.92%,其衰减幅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8.
59.
60.
以安徽桐城市大沙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具有土壤富锌潜力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总面积96.12 km2,共506个采样点,采集0~20 cm表层土壤,对区域内土壤锌元素含量特征、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以耕地为基础进行富锌土壤评价,并探讨富锌土壤成因。研究发现区内土壤锌平均含量达89.3 mg/kg,在安庆市及省内处较高含量水平;区内富锌土壤资源丰富,面积达34.49 km2,占区内耕地面积的62.73%;发现区内富锌土壤成因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推测富锌土壤物源主要来自于上游山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