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757篇
海洋学   265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1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堆积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可分为:①盆地周缘高山区U形谷中及山麓地带的冰川堆积;②盆地周边深切峡谷区的冰川堆积;③盆地面上的冰川堆积;④盆地河谷高阶地与沟谷中的冰川堆积;⑤盆地周缘高山区山前地带的冰川堆积等。不同区域分布的冰川堆积,在砾石成分、磨圆度、结构构造、地貌特征等都有较明显区别。依据冰川堆积物的特征、分布等,可将本区第四纪的冰川发展,由老到新划分为:冰缘阶段→冰进阶段→最大冰川阶段→冰退阶段。对应的冰川类型为:山谷、山麓及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大规模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冰帽、山谷及山麓冰川发育阶段。现有资料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堆积发现最多、最全、分布最连续和保存最好的地区。为该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气候地层的建立、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2.
要坝洞在保靖县城北5km,是有旅游和科研价值的洞穴。洞穴发育在保靖-复兴断裂带的裂隙破碎构造控制的白云岩、白云岩化灰岩残体中,是断面陡转缓地段的垂向洞穴,成洞原因与所处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在阐述洞穴形成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洞穴沉积物及其相关性。洞穴碎屑沉积、次生化学沉积类型齐全,组成高、中、低三个沉(堆)积台面,构成多期(次)沉(堆)积的伴生共存组合体,展示洞穴及其沉积特征和过程。笔者进一步完善了次生化学沉积的成因分类,认为壁流石、钟乳石、石笋、石柱聚集匹配,构成景点,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号石笋进行同位素测年和综合研究,以其完好的沉积旋回、结构构造特征,显示3~1万a间的冰期气候沉积特征,其冷暖气候转(突)变标志明显。在洞穴及其沉(堆)积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洞穴沉(堆)积、洞内外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的伴生沉积、储存关系,判断要坝洞形成于白垩纪前后。  相似文献   
993.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 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①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O、Na2O、CaO、K2O、MnO、Ca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O2、ZrO2、Al2O3、Ti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②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994.
大“三石”层的钻进成孔方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卵砾石层、大抛石层和大孤石层(简称大“三石”层)钻进成孔难度较大,成本高,成孔速度慢,经济效益差,是当前施工钻探中较大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95.
砂田西瓜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为分析不同粒径砂砾石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的影响,2004年在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皋兰县境内进行了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结果证明砂砾石粒径大小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有显著影响,粒径2~5mm覆盖处理的蒸散量显著低于粒径5~20mm和20~60mm处理,但与不覆砂的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粒径愈大,砂田土壤蒸发愈多,土壤蒸发在西瓜田总蒸散中占的比例愈高。覆砂能够有效减少土壤蒸发,未覆砂处理全生育期土壤蒸发耗水占西瓜蒸散的40.7%,而覆砂处理仅占总蒸散的17.8%~25%。西瓜田覆砂加覆膜,土壤蒸发比不覆盖田减少78~93.7mm,比仅覆砂不覆膜田减少16.9~26.3mm。不同粒径砂砾石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分生产率有显著差异,2~5mm粒径砂砾石覆盖处理的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20~60mm粒径处理。但砂砾石粒径减小,砂田西瓜的含糖量降低。研究结果还证明,西瓜田覆砂能有效地提高其产量,含糖量和水分生产率,适合砂田覆盖的砂砾石粒径以5~20mm为宜。  相似文献   
996.
藏东南怒江流域冻错曲塘布段周边区域普遍发育有冰斗、刀脊、角峰、高山湖泊等冰川地貌,表明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强烈的冰川活动,但实地调查发现该段第四系地表主要分布崩坡积物、冲洪积物。对该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测量成果开展综合分析时发现,该段第四系电性特征与冰碛堆积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周边普遍发育的冰川地貌,推断该段第四系主要是以冰碛堆积为主、在冰碛堆积上覆盖有一层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从物探成果电性结构特征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成果可有效反映冰碛堆积厚度、基岩面冰蚀凹谷、冰碛透镜体等结构特征;高密度测量电阻率成果可较好反映冰碛混杂堆积、冰碛透镜体、大体积块石长轴方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997.
根据赣西北中-晚第三纪陆相紫红色砂砾岩岩性横向上不太稳定的特点,提出砾石成分的来源和成因特征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因为砾石成分作为风化和搬运的最终产物,它与基底母岩区是密不可分,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建立南天山前博斯腾湖北缘现代清水河扇三角洲砾石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关系、砂砾质沉积物特征与湖岸线关系,基于现代与古代扇三角洲构造背景、气候条件、扇三角洲延伸长度、沉积坡度及砾石成分等相似性分析,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形成厘定古代湖岸线发育部位与扇三角洲沉积物关系的地质参数。恢复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周缘百口泉组沉积时期湖岸线发育位置与演化特征,认为湖岸线距物源区应小于32 km,平均砾石径应大于2.9 cm。百口泉组一段在玛湖凹陷中部发育早期扇体,是现今玛湖凹陷深层有利储集体发育部位的指向区。百二段湖侵次数应在2期以上,百三段湖盆范围最大。该方法为准确恢复百口泉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对前人关于湖岸线迁移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99.
滑坡-碎屑流是一种沿着斜坡表面作远程运动的岩石碎屑流动体。碎屑流体在远程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粒径分选,并在堆积体中呈现出一定的层序特征。本文通过开展碎屑流滑槽试验,观测了碎屑流运动过程中的粒径分选过程,并重点研究了碎屑流堆积体的垂向和滑移方向层序,采用分层和分段筛分法,对不同粒径的颗粒含量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碎屑流堆积体内部不仅在垂向上具有反粒序结构,还在滑移方向上具有双峰分布形态。这两种堆积特征在6.24茂县新磨村滑坡和8.28纳雍普洒村崩塌堆积体的块石分布规律中得到验证,它们是滑坡-碎屑流体运动过程中块石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反映,是分析碎屑流远程运动机制的重要现场证据。通过室内滑槽试验和实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碎屑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弥散压力和振动筛分是导致碎屑流堆积体中形成垂向反粒序以及滑移方向双峰堆积形态的重要原因。其中振筛作用的动力来源为碎屑流滑移区的不规则起伏引起的碎屑体振荡,以及由粒径差异造成的动量不均衡碰撞。  相似文献   
1000.
刘训  王军 《地质通报》2002,21(11):759-763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石,其中变质岩砾石较少,基本未见片麻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当时的物源区主要是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系组成的,与现代地表在铁克里克及西昆仑出露的大套变质岩系明显不一致。由此可见,该地区在第四纪早期尚未具有现代地表的地质构造面貌特征,或者说尚未达到现今的隆起高度。现在铁克里克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大面积古老变质岩系是2.4Ma以后的构造隆升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