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1篇 |
免费 | 500篇 |
国内免费 | 6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篇 |
大气科学 | 534篇 |
地球物理 | 467篇 |
地质学 | 1256篇 |
海洋学 | 564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223篇 |
自然地理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47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102.
103.
大地热流分析是研究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化学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全球范围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和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探讨地壳一地慢热流配分统计结果揭示,全球尺度显生亩地质构造区热流与岩石生热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两者在隐生宙地盾区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从大地热流-岩石生热率关系在显生亩地区和在隐生宙地区的差异可以大致确定壳-幔热流成分的变化范围取地壳厚度为30-50km,根据前寒武地盾区热流与生热率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进一步推测地壳岩石中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平均丰度范围分别为铀(0.5-1.6)×10-6,钍(1.8-6.1)×10-6,氧化钾0.6%-1.9%.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一个滨海多层含水层系统的考察,该含水层系统由上、下弱透水层和介于中间的承压含水层组成,海底露头处被淤泥层覆盖.建立了描述该系统中地下水水头随潮汐波动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其解析解.该解析解与六个基本参数有关,分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海潮传播参数,淤泥层的无量纲透水系数,上下弱透层与承压含水层贮水率的比率 (无量纲)和上下弱透层的无量纲越流.当这些参数取某些特殊值时,我们的解便化简为前人考虑的几种简单情形对应的解.分析表明,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头波幅是上、下弱透水层贮水率和越流系数的减函数,是淤泥层相对透水系数的增函数;波动相位(时滞)是上、下弱透水层贮水率和越流系数的增函数,是淤泥层相对透水系数的减函数. 相似文献
105.
广义混合率模型目前多应用于岩石的流变、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质的研究,较少应用于多相介质岩石的有效电导率研究。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大量二相随机介质模型的有效电导率数据,引入广义混合率的有效电导率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发现广义混合率模型参数J与两相介质电导率比值有关,并首次获得参数 J 与两相介质电导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计算)任意二相介质的有效电导率,其结果较已有的随机介质模型和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公式更为准确,为精细储集层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临安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安1959-2007年近50年的气温序列资料,分析了临安各季节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出各季节和年际平均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年和春、秋、冬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利用ARIMA模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出未来1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秋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呈下降趋势,而冬季的气温则少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7.
以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为例,选择了一条控矿剪切带,对其中成矿地段的近矿蚀变岩和非成矿地段糜棱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探讨了二者在流体-岩石反应及岩石质量平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矿化地段蚀变岩其岩石体积总是扩容的,非矿化地段糜棱岩在变形过程中体积是损失的。矿化地段蚀变岩活性元素(K、Na、Si)总体呈被带入趋势,非矿化地段糜棱岩活性元素总体呈迁出趋势,糜棱岩的流体岩石率(Nu为93.68—468.40)远大于蚀变岩的流体岩石率(Nc(Ⅳ)s为36.11-216.67),剪切带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富集与损失是渗透性流体带入、带出,岩石的体积损失与扩容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达坂城1959—2008年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达坂城气象站1959—2008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总/低云量、≥0.1 mm降水日数、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实测资料,运用线性分析方法对达坂城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37.62 h/10a,其中以春、夏季增长幅度为最快。日照时数和总、低云量及≥0.1mm降水日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总云量的减小是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由于呈减少趋势,且发生几率很小,对日照时数的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9.
110.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寻求云贵高原喀斯特发育历史与高原地文发育各阶段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重建新生代早期中国地理环境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侵蚀循环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当作些相应补充和修正:侵蚀期所对应的堆积物———初始冲积、断块抬升区边缘的相关沉积,以及年代学问题等,均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