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03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用采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河段的水和沉积物进行自净试验。试验池内介质由某一段面的水和相应断面的积物组成。试验按加入和未加入污染物、流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条件组合进行,从试验获得的数据看,在加入污染物的试验池不中,CODMn、油类和含量变化有如下规律:以石油含量降解最为迅速,在1-3d内可降至未加入水平;其次是,自净速度与盐度有关,其含量降解50%时在低盐度水试验中为6h,在盐度较高水中约需2d;水中  相似文献   
162.
本文着重讨论利用沉积物外比表面校正法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沉积物中As进行粒度校正,并与上文讨论的≤16μm粒径外推校正法及中值粒径校正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外比表面法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同时还提出利用单位外表面积沉积物活性As含量作为沉积物中As的评价标准,并可以推广到沉积物中其他污染物质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63.
在一般大洋水中约为2.0×10-8mol/dm3(文献[1,2]为1.5×10-9),从热力学平衡计算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主要为(V)[3],而实际上大部分海区中三价(As(Ⅲ)〕的含量都是较高的(表1).  相似文献   
164.
油菜籽品质及重金属污染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对油菜籽中As、Sb、Cd和Tl等有毒元素含量进行监测有助于对食用油生产原材料的提前监控。避开强酸消解前处理的繁琐,为了实现快速测定菜籽中As、Sb、Cd和Tl等易挥发有毒元素的准确含量,以及解决粮油食品脂肪含量高对前处理的挑战,本文采用一种悬浮-乳化协同制样技术,详细考察了影响悬浮-乳化的诸多条件,制得均匀稳定的悬浮-乳化试液(Slurry-Emulsion Solution, SES)体系。在进样效率高的电热蒸发器(ETV)中,优化程序升温参数和改进剂硝酸钯的用量,SES直接进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油菜籽中As、Sb、Cd和Tl。该方法对As、Sb、Cd和Tl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1%、8.8%、8.9%、6.4%[c=0.5%(m/V),n=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s、Sb、Cd和Tl检出限(3σ)分别为40.0ng/L、20.0ng/L、50.0ng/L和10.0ng/L,对应原始固体样品的检出限(3σ)分别为8.0ng/g、4.0ng/g、10.0ng/g和2.0ng/g。菜籽样品中As...  相似文献   
165.
鹿帅  苏小四  冯晓语  孙超 《地学前缘》2022,29(4):455-467
沈阳黄家水源地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傍河地下水水源地,近岸带地下水中铁(Fe)、锰(Mn)、(As)含量严重超标。为查明地下水中As的来源与影响因素,对研究区河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样品进行采集与测试,分析了水样常规指标与碳硫稳定同位素、土样中典型矿物、的含量及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中As含量很低,而地下水中As含量普遍超标。河水入渗初期,氧化性河水使部分含As矿物发生氧化而释放As;随着河水入渗,地下水向还原环境转变,含As的Fe/Mn矿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地下水中As含量逐渐升高。研究区典型矿物有黄铁矿、菱铁矿、软锰矿、赤铁矿、针铁矿、菱锰矿等,通过可交换态解吸、有机质结合态氧化、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还原性溶解等,介质中的As释放至地下水中。地下水中As含量与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呈一定负相关,与溶解有机碳(DOC)、 HCO 3 -、Fe、Mn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6.
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重要用水水源,因此,系统查明该区地下水氟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233组地下水水样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含水层中高、高氟和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环境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氟碘的来源、迁移与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碘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91.2 μg/L、0.0128.31 mg/L、10.02 637.0 μg/L。地下水高、高氟和高碘水样分别占总水样的7.3%、47.2%和11.6%,氟碘共富集占比为3.0%。氟碘共富集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民丰县,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型。自补给区至过渡区再至蒸发区,地下水氟、碘浓度明显增大,浓度在过渡区和蒸发区均较大;氟碘共富集地下水取样点主要分布于36.060.0 m深度的浅层承压含水层中。浅层地下水受蒸发作用和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的影响,随氟碘富集项的增多而增大。第四纪成因类型中风积物对氟浓度的影响较大,洪积-湖积物对和碘浓度的影响较大。细粒岩性、平缓的地形、地下水浅埋条件、偏碱性的地下水环境、微生物降解作用下有机质介导的矿物溶解是利于氟碘共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7.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89-90
样品经王水溶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其中的含量,通过正交实验选定仪器参数和分析谱线,在选定波长189.042(478)nm下,进行测试样品。该方法精密度为0.35%-0.53%,加标回收率为96.5%-103.5%。方法简便、快速,能满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68.
季风性波动引起的降雨、径流和排泄过程会引发浅层地下水系统周期性氧化还原动态变化,从而对地下水系统中有害组分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为探讨氧化还原动态过程对沉积物中(As)和氟(F)释放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河北白洋淀地区沉积物样品,利用发酵罐作为反应器,建立氧化还原动态实验体系,并监测动态变化过程中实验体系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碱性和还原环境均有利于地下水中As、F的富集。还原阶段较高的pH条件有利于溶液中F-的解吸,且体系中有机物降解会产生大量HC03-和C032-,与F-发生竞争吸附而有利于F-的富集。对于溶液中As的富集,一方面是由于还原条件下体系中的As以As(III)为主,受沉积物的吸附作用较弱,从而有利于As被释放到溶液中;另一方面是因为还原阶段较高的pH也会使反应体系中As和沉积物间的吸附作用被减弱,造成As的解吸附。由于实验所用沉积物含量较低,不同S042-浓度条件对氧化还原动态过程中As、F迁移的影响不明显。总之,氧化还原动态变化过程会强烈影响地下水系统中、氟的富集。  相似文献   
169.
哈素海区域高地下水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揭示其形成演化机制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Piper三线图、PHREEQC的形态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研究高地下水化学特征、构建形态模型(SM)和吸附模型(HSM), 以揭示高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区浓度为0.2~231.5 μg/L, 高区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以南的冲湖积平原区; 地下水的类型以As(Ⅲ)为主, SM分析显示优势形态为H3AsO3, HSM分析显示存在Hfo_wH2AsO3和H3AsO3两种主要形态。地下水中的化物可能来源于山区富岩石的风化溶解以及第四系富河湖相沉积物; 研究区河湖相沉积环境是高水形成的前提, 有机质分解主导的还原环境是导致从含水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的主要因素, 弱碱性环境和HCO– 3的竞争吸附也会引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0.
为了解北疆积雪中(As)和汞(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基于2018年1月在北疆地区58个采样点采集的积雪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积雪中溶解性和汞的含量,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探讨了其来源。结果表明:积雪中溶解性和汞的浓度分别在0.21~2.69 μg?L-1和5.32~64.09 ng?L-1,均低于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限值,说明积雪中和汞元素污染较轻。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表明,积雪中和汞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其中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北坡地区的浓度分布较高。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推断积雪中和汞污染物主要来自局地活动,周边国家气团远距离传输所产生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北疆生态环境质量及区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