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79篇
  免费   5218篇
  国内免费   6072篇
测绘学   983篇
大气科学   1067篇
地球物理   5082篇
地质学   22593篇
海洋学   2425篇
天文学   220篇
综合类   1777篇
自然地理   1922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627篇
  2022年   937篇
  2021年   912篇
  2020年   854篇
  2019年   870篇
  2018年   640篇
  2017年   682篇
  2016年   752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1685篇
  2013年   1219篇
  2012年   1843篇
  2011年   1767篇
  2010年   1263篇
  2009年   1439篇
  2008年   1596篇
  2007年   1188篇
  2006年   1177篇
  2005年   1185篇
  2004年   1153篇
  2003年   1010篇
  2002年   982篇
  2001年   980篇
  2000年   940篇
  1999年   999篇
  1998年   950篇
  1997年   918篇
  1996年   948篇
  1995年   824篇
  1994年   812篇
  1993年   657篇
  1992年   758篇
  1991年   649篇
  1990年   595篇
  1989年   434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40篇
  1977年   13篇
  1975年   12篇
  1954年   20篇
  194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郭华  吴正文  柴育成  冯明 《现代地质》2002,16(2):121-129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 ,造成地壳缩短量达 46 8%。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 1—K1)。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综合分析了新疆北部重力场、磁场及地震等资料和邻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新疆北部地质作用特征。依据岩石圈厚度,上地幔纵波速度和地壳结构等特征,将研究区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3个岩石圈块体,其间为深断裂带所分割;它们分别与不同发展期的地洼区(阿尔泰地洼区、准噶尔地洼区和天山地洼区)相对应。表明大地构造演化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倒木河金矿为吉林中部矿化集中区中主要矿床,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决定了矿化集中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系列的产出。区域上北东向小城子-口前,双河镇-西阳两条左行剪切断裂和小城子-双河镇北西向断裂为导岩,导矿构造,控制该矿床的产出。两条北东向左行剪切断裂产生的次级裂隙构造控制矿体和矿脉的产出,为矿床的容矿构造,从该区所具有区域构造环境至区域控矿断裂构造到次级容矿裂隙构造,构成了三级控矿系统,控矿断裂和裂  相似文献   
99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可划分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塔里木等三个地层区和康西瓦、库地等两个缝合带。自震旦纪以来,该区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第四纪两大构造旋回。对应每一旋回,喀喇昆仑地层区和塔里木地层区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碰撞造山两种类型的岩石组合。西昆仑地层区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俯冲消减带和碰撞造山等三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康西瓦缝合带是康西瓦洋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晚侏罗世两次开合后的遗迹,它既是喀喇昆仑和西昆仑两个地层区的分界线,又是羌塘和塔里木两个板块的分界线;库地缝合带则是库地洋经历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一次开合的遗迹,分割了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995.
通过金管冲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和矿田构造的多尺度解析,系统论述了不同尺度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结合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探讨了矿床的形成机制,以上研究反映了“构造场地准备→富铀岩体形成→成矿流体演化→成矿元素沉淀”这一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了一种快速测量多区断裂分维值的方法,并获得了研究区断裂分维值的平面等值图。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分维值的大小较好地反映了断裂构造复杂程度的高低,它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花岗岩型铀矿田内约有86%的铀矿床位于断裂分维值D偏高(D>1.18)的区域内,表明断裂分维值越大,越有利于花岗岩型铀矿成矿,为建立该区花岗岩型铀矿新的预测标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地幔热柱具有多级演化特征。河淮亚热柱顶部地幔物质以薄板状斜插至燕山造山带之下,燕山造山带轴部东西向尚义-赤城韧性剪切带与太行山构造岩浆带轴部北北东向乌龙沟-上黄旗韧性剪切带交汇叠加,使深部中下地壳应变软化岩石及深部幔源物质减压释荷产生深熔岩浆并上侵,从而加速了造山带的上隆速度,并可形成地幔热柱的第三级构造单元——幔枝构造。其中隆升较快的地段发育成为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幔枝构造控制着构造变形-岩浆活动-蚀变变质-成矿作用统一体系,并形成与幔枝构造密切相关的内带为金(铜钼)、外带为银(铅锌)多金属的成矿系列。论述了不同构造部位的成矿特征及其相关性、统一性。据此提出了在有利构造部位(参照已有矿点分布)扩大找矿和向深部扩大找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8.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相似文献   
999.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笔者等依据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内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石组成、闭合方式和闭合时代的差异,自西向东将其分为4段:① 南天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西段,形成于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与哈萨克斯坦—伊犁地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高压变质年龄、钉合岩体以及不整合盖层等证据来综合分析,其闭合时代应为晚石炭世;② 北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敦煌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向北俯冲与北部图瓦—蒙古板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带内蛇绿岩的年代学证据限定其闭合时代应为早—中二叠世。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两条蛇绿岩带作为北山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之间的连接带,分别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该区域闭合时形成的缝合带和弧后盆地,其形成时代应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③ 索伦—长春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东段,古亚洲洋在该地区同时发生了南北两侧的双向俯冲,两侧地块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完成拼贴;④长春—延吉缝合带形成于中三叠世前后华北板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俯冲增生过程中,其较西侧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间(270~250 Ma)晚20~30 Ma。因此长春—延吉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属于其东延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等认为古亚洲洋沿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自西向东发生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闭合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变年轻,整个过程从晚石炭世一直持续到了三叠世,其中长春—延吉缝合带记录了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夹有少量大理岩、片麻岩和石英岩,其原岩主要为砂岩、杂砂岩及少量泥质岩。岩石具较高的SiO2(平均为69.82%)、Sr(平均为559.60×10-6)、Ba(平均为194.68×10-6)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与大陆上地壳丰度很相近,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有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出源区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长英质,来源于上地壳,很少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化学蚀变指数为49.70~75.95、成分变异指数为1.32~2.01,表明物源区风化程度较低,处于寒冷、半干旱的气候区,是活动构造带的首次沉积。变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与共生的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共同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形成弧后小洋盆的地质过程,进一步证实东昆南构造带的早古生代板块体制应该属于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