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and dust concentrations recorded from central Antarctic ice core records display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recorded from an ice core in central Antarctica is 50-70 times higher during glacial periods than interglacial peri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dust aerosol on glacial-interglacial climate, using a z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 and dust concentration data from an Antarctica ice core. Two important effects of dust, the direct radiative effect and dust-albedo feedback, were considered. On the one hand, the direct radiative effect of dust significantly cooled the climate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 with cooling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being as much as 2.05℃ in Antarctica. On the other hand, dust deposition onto the ice decreased the surface albedo over Antarctica, leading to increased absorp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ducing a positive feedback that warmed the region by as much as about 0.9℃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 However, cooling by the direct dust effect was found to be the controlling effect for the glacial climate and may be the major influence on the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dust concentration during glacial periods.  相似文献   
92.
综合论述了晚第四纪以来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洋古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晚第四纪以来,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洋古生产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尺度波动特征,冰期条件下海洋古生产力增加,而间冰期条件下古生产力较低。在综合考虑影响北太平洋古生产力变化的各种因素后,初步认为:冰期气候条件下,亚洲粉尘携带的浮游生物生长所必需养分的增加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可能是导致本区冰期时古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种类之一,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粉尘源区的元素特征深入研究,关系到西北、华北、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以及环境效应的认识。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等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表明:①Mg、Si和Na的含量各源区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利用Mg、Na和Si识别不同源区的可能性; ②兰州、洛川黄土的各元素除Na外,其余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兰州与洛川马兰黄土的物源基本相同; ③气候和母质共同决定了元素分布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4.
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与大气粉尘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具有年纹层的苏干湖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内陆封闭湖泊, 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具有多组分峰态分布特征, Weibull 函数的拟合结果发现, 其粒度分布全部具 有4 个基本组分: 超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1 μm 上下; 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10 μm; 粗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0~100 μm; 砂组分, 众数粒径在500 $m 左右。粒度主峰出现在细 粒组分或者粗粒组分。直接来自大气粉尘的冬季湖泊冰面样品及当地尘暴样品的Weibull 函数粒度拟合也显现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 冰面样品的粒度主峰位于众数粒径在15~20 μmm 的 细粒组分, 砂组分(众数粒径452.9μm) 的出现指示出砂粒在冬半年沿冰面而进入湖泊中心。 尘暴降尘样品在尘暴季节(5 月份) 和非尘暴季节(11 月份) 的粒度分布普遍具有3 个组分, 缺少砂组分, 强沙尘暴事件样品则由4 个组分组成, 粒度主峰均位于众数粒径在100~200 μm 的粗粒组分。结果显示, 苏干湖湖泊沉积能够较好记录当地大气粉尘, 砂组分与湖泊周边干旱地表经历的近地面强沙尘活动有关, 粗粒组分记录了区域性的尘暴事件, 细粒组分主要反映 流域径流状况, 超细粒组分代表干旱区的大气背景粉尘和气溶胶。研究表明, 苏干湖内陆湖 泊沉积客观记录了区域大气粉尘和尘暴事件, 具有重建干旱区大气粉尘变化历史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5.
96.
纤维海泡石对红细胞有毒性。本文采用阳离子交换、Gamble溶液、有机酸及尼古丁处理纤维海泡石,观察处理前后红细胞的溶血率及指质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阳离子交换及Gamble溶液处理,纤维海泡石对红细胞的毒性显著降低,其机制可能是延长了界/膜形成时间,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的强度;有毒物质,如尼古丁的参与则增强了海泡石对红细胞的毒性;有机酸处理对红细胞的毒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7.
矿物纤维粉尘在酸中的稳定性与化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些矿物纤维粉尘耐酸蚀性及其酸蚀残余物化学活性的测试分析和对矿物纤维粉尘的酸蚀历程尤其在酸蚀过程中其表面活性基团的变化及影响耐酸蚀性及其化学活性的诸多因素的较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作者以前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矿物纤维粉尘耐酸蚀性强弱及酸蚀过程澡表面活性基团变化与生物活性大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矿物纤维粉尘的酸蚀持久性与其晶体结构、结晶度、晶格缺陷多少有关,也与其表面官能团种类、位置及裸露程  相似文献   
98.
利用真空有机吸附和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几种纤维矿物粉尘对不同偶极矩的正己烷(偶极矩为0)、乙醚(偶极矩为1.16)和吡啶(偶极矩为2.19)的吸附特征及这种有机试剂对表面基团的影响。研究发现:纤维矿物粉尘对有机试剂的吸附能力并不完全与有机试剂的偶极矩大小成正比;部分纤维矿物粉尘对正己烷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吸附解吸后出现了1262 ̄1267cm^-1、1311cm^-1的新的IR谱带,它们应是部分纤  相似文献   
99.
矿物粉尘对人体血清物质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吸附后人体血清的成分,并利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几种矿物粉尘对血清中物质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矿物粉尘对血清中物质的吸附具有选择性,主要是吸附了血清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不同矿物吸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不同,这主要与矿物的结构和表面海性等因素有关。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吸附机理主要是物理吸附,可能也存在化学吸附。另一方面,矿物粉尘在血清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阳离子交换和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