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84篇 |
免费 | 4173篇 |
国内免费 | 51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8篇 |
大气科学 | 19篇 |
地球物理 | 3839篇 |
地质学 | 20754篇 |
海洋学 | 923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485篇 |
自然地理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580篇 |
2022年 | 838篇 |
2021年 | 790篇 |
2020年 | 693篇 |
2019年 | 707篇 |
2018年 | 550篇 |
2017年 | 625篇 |
2016年 | 694篇 |
2015年 | 791篇 |
2014年 | 1236篇 |
2013年 | 864篇 |
2012年 | 1132篇 |
2011年 | 1171篇 |
2010年 | 943篇 |
2009年 | 971篇 |
2008年 | 1004篇 |
2007年 | 812篇 |
2006年 | 857篇 |
2005年 | 717篇 |
2004年 | 833篇 |
2003年 | 812篇 |
2002年 | 857篇 |
2001年 | 857篇 |
2000年 | 761篇 |
1999年 | 784篇 |
1998年 | 766篇 |
1997年 | 739篇 |
1996年 | 751篇 |
1995年 | 734篇 |
1994年 | 701篇 |
1993年 | 597篇 |
1992年 | 639篇 |
1991年 | 540篇 |
1990年 | 491篇 |
1989年 | 403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9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9篇 |
1954年 | 6篇 |
194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0至 2 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讨论会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持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清晨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向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 75名科学家表示欢迎 ,并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讨论会围绕“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球物理调查”、“超高压… 相似文献
52.
53.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基础地质问题依然是地层年代的精确标定。地层年代标定涉及到成矿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构造演化的时限,也直接影响层控矿床找矿中涉及的基础地质问题。在最新的中国地层年表中,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和构造背景解释已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依据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新元古代地层中最新的系列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火山事件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基本特征,对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将有利于重新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成矿背景,提供层控矿床基础年代地层资料,为新的矿产资源大调查服务。 相似文献
54.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5.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已探明金、铜、铅、锌、钼、银等多金属矿产资源多处,其中在二连浩特一黑河深断裂带发现莲花山铜矿、闹牛山铜矿、花尔包特铜铅锌矿、乌兰德勒钼铜矿等矿山。区域内通过1:5万综合方法找矿工作,发现了准苏吉花钼矿,并对该矿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详查及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基于新生代活动构造背景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综合研究——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的发生与断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为了科学合理并尽可能准确地判定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以安徽为例,利用由深浅部对比、宏微观构造解析所给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性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结果,对一些重点部位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长时间尺度的地质构造最新研究揭示的活动性较强区域,与根据近代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反映的危险性较大区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特征,从而为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的判定提供了新的较为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