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8篇 |
免费 | 308篇 |
国内免费 | 6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篇 |
大气科学 | 18篇 |
地球物理 | 120篇 |
地质学 | 1928篇 |
海洋学 | 201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27篇 |
自然地理 | 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52.
放大后的遥感图象会变得模糊不清,将其清晰化是实际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图象处理中的复原技术应用于图象增强,并采用投影迭代法解算,使问题得以解决,为图象增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3.
54.
55.
镜质组异常低反射率机理分析是煤岩光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不同类型显微组份反射率谱特征的研究,发现富氢性对其特征有显著影响。正常镜质组反射率谱在400~700nm范围内无明显变化,长波位没有明显上扬或下降;惰性组在长波段呈下降趋势;壳质组长波段位明显上扬;富氢镜质组的长波斜率参数位于正常镜质组和壳质组之间,长波段位上扬。根据对反射率谱特征的数量化描述,提出了一个长波斜率参数,利用该参数可以来定量估计组份的富氢程度和反射率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56.
57.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历数亿年的地质活动,产出颜色丰富且结构致密的戈壁玛瑙。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方法对绿色戈壁玛瑙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致色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肉眼观察,阿拉善绿色玛瑙呈深绿色至褐绿色,微透明至不透明,相对密度、折射率、摩氏硬度等均符合石英质玉石的特点。偏光显微镜观察,绿鳞石富集于表层,并向内部呈放射状生长;方解石与石英均为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绿鳞石呈颗粒状分布于石英及方解石之间。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戈壁玛瑙的物相组成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绿鳞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绿鳞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FeO、Al2O3、K2O和MgO。红外光谱分析也显示存在绿鳞石对应基团的特征峰。表层绿鳞石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下显示出Fe2+与Fe3+的特征光谱,Fe2+与Fe3+之间的电荷转移是其... 相似文献
58.
龙州地区海相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详述海相火山岩中熔结角砾凝灰岩的产出特征,指出其呈层状位于喷发韵律的底部,熔结强度在垂直方向上具分带性。结合地层研究,说明其形成于海平面达到最低点,沉积已露出海面造成暴露面的时候,指示潮上环境。 相似文献
59.
辽河盆地桃园—荣兴屯地区为煤和炭质泥岩成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剥作用与火成岩影响的基地上分别进行了地史和成熟史恢复,根据工区热模拟资料建立了炭质泥岩成烃模式,在分析国内有关煤成烃热模拟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工区下第三系煤成烃模式,进而对目的层进行了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准确而可靠的。 相似文献
60.
Provenance of Precambrian Fe- and Al-rich Metapelites in the Yenisey Ridge and Kuznetsk Alatau, Siberia: Geochemical Signatur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s of Fe- and Al-rich metapelites from the Korda (Yenisey Ridge) and Amar (Kuznetsk Alatau) forma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examine the natur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ir protolith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rocks are the redeposited and metamorphosed products of Precambrian kaolinitic weathering crusts, while the geoche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tudied metapelites a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weathering conditions in the source area and tectonic settings. The protolith of the Korda Formation metapelites was produced by erosion products of the post-Archean granitoid rocks, which accumulated under humid climate conditions in shallow-water basin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er primary deposits of the Amar Formation suggest that volcanogenic material of mafic composition derived from an island-arc environment had a major role in supplying the erosion zone.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lithofacies data and with the geodyna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Yenisey Ridge and Kuznetsk Alatau during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respectively. It was shown that REEs had limited mobility during contact metamorphism. The coherent mobility of REEs during collisional metamorphism may be attributed both to mineral reactions responsible for modal changes and to local chemical heterogeneity inherited from the initial protoli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