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分步淋洗方法研究碧溪岭榴辉岩Pb同位素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前人对碧溪岭榴辉岩的形成及变质历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对超高压变质前后过程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变化涉及较少。通过分步淋洗方法对碧溪岭榴辉岩中石榴石的Pb同位素研究发现,不同淋洗步骤的Pb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但对不同的石榴石样品以及同一样品用不同的淋洗流程,得到的淋洗规律以及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基本一致。不同淋洗步骤的Pb同位素组成构成等时线,给出表面年龄为30亿年左右,与前人报道的碧溪岭地区榴辉岩原岩形成及超高压变质的年龄数据有明显差异。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判断,这些年龄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属于假等时线。但分步淋洗结果能反映碧溪岭榴辉岩中Pb同位素的来源可能由地幔组分和上地壳组分混合而成,地幔组分的Pb反映了碧溪岭榴辉岩的原岩是地幔成因的,上地壳组分的Pb表明在榴辉岩快速折返过程中,受到具有上地壳Pb同位素组成的含水流体交代  相似文献   
102.
李超  仝来喜  刘兆  黄小龙 《岩石学报》2020,36(3):871-892
云开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背景至今仍存有争论。对云炉-龙修一带出露的含石榴石紫苏花岗岩进行研究可为该区构造-变质演化提供重要制约。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紫苏花岗岩中存在两种成因的石榴石(石榴石Ⅰ和石榴石Ⅱ),并识别出该岩石保留了三阶段演化的矿物组合(M_1-M_3)。峰期前矿物组合(M_1)由紫苏辉石变斑晶中的包裹体矿物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组成。峰期变质-深熔矿物组合(M_2)由基质中平衡共生的斑晶矿物石榴石Ⅰ+紫苏辉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钛铁矿构成。退变质矿物组合(M_3)以紫苏辉石和黑云母以及钛铁矿边部降温生成石榴石Ⅱ+石英冠状体("红眼圈")和黑云母+石英后成合晶为特征。传统地质温压计、平均温压法及在NCKFMASHTO模式体系下的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紫苏花岗岩峰期前矿物组合形成条件为720℃/70kbar(M1),峰期变质-深熔结晶条件为835~810℃/65~58kbar(M_2),退变质条件为740℃/56kbar(M_3)。岩相观察和P-T计算结果表明紫苏花岗岩的形成可能反映了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且以峰期前略微减压并伴随明显的升温和峰期后具有近等压冷却(IBC)过程为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锆石核部加权平均年龄为~431Ma,锆石边部加权平均年龄为~243Ma。我们认为峰期深熔作用和岩浆结晶石榴石Ⅰ的形成可能发生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而晚期退变质作用和变质重结晶石榴石Ⅱ的形成可能发生在早中生代(印支期)。本研究也表明云开地区含石榴石紫苏花岗岩的形成与早古生代扬子和华夏陆块碰撞后抬升过程有紧密联系,并遭受了早中生代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明显叠加。  相似文献   
103.
韩庆森  彭松柏  焦淑娟 《地球科学》2020,45(6):1986-1998
首次报道了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北部崆岭杂岩古元古代水月寺混杂岩带中发现特征性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组合低温-高压(LT-HP)榴辉岩相变泥质岩,其变质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石英.相平衡模拟计算得到一条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型变质P-T轨迹,其峰期变质条件为571~576℃,19.2~21.8 kbar.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变泥质岩中碎屑锆石核部年龄集中于2.1~2.2 Ga,变质增生边年龄为1 991±20 Ma.Grt-Ky-Cld组合榴辉岩相变泥质岩原岩形成构造环境和变质峰期条件指示,其形成于较低地温梯度(dT/dP≈300℃/GPa)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冷俯冲构造环境,进一步表明至少从古元古代开始具有“冷俯冲”构造特征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胡恭任 《矿物岩石》2007,27(2):33-38
周潭群变质岩系中石榴石、十字石和黑云母微区化学成分变化明显,石榴石变斑晶具典型的生长环带,由晶体中心向两侧边缘XMg,XFe值递增,XCa,XMn值递减,反映增温过程,晶体最边缘的化学成分反映变质峰期的温度条件。变质岩系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划分为3个变质阶段。各阶段石榴石的分布、形态、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其成因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成因矿物学的系统研究,确定本区变质岩系石榴石的结晶生长演化史及变晶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107.
108.
雅拉香波穹隆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与剪切作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端,其拆离断层系的糜棱岩带构成了杂岩核部的外缘,带内主要变形岩石类型为石榴石千糜岩、糜棱状片麻岩和糜棱状花岗岩.糜棱状岩石中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丰富,暗示区内存在多种显微变形机制:物质扩散迁移、晶内脆性破裂、粒内滑动及粒间滑动等,3种运动学涡度统计和计算结果表明: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系的剪切作用类型是以简单剪切作为主的一般剪切;剪切带厚度变化为76%左右,属于减薄型:后期纯剪切应变速率比早期的有所增强,这可能与杂岩体核部岩浆岩后期上侵增强,穹隆进一步抬升和脆性垮塌下滑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9.
在南苏鲁东海地区,部分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变斑晶石榴石具有复杂的生长成分环带和多期矿物包体组合,它们记录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多阶段变质演化过程,即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柯石英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石英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运用相关的地质温、压计,使用代表最高变质温度的变斑晶石榴石慢部(具最低的Fe/Mg比值)和与其平衡的绿辉石包体成分,获得了〉900℃和4.1~4.5GPa的超高压变质务件。联合其他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一个顺时针的变质作用P—T轨迹得以建立。它的特征是进变质与退变质路径近于平行,早期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榴辉岩石榴石生长成分环带的保存说明超高压变质岩在峰期变质阶段有非常短暂的停留时间,并以很快的折返速率抬升到地壳浅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明显降温是石榴石生长环带得以保存的另一个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0.
合肥盆地碎屑石榴石组成及其对源区恢复和地层对比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合肥盆地侏罗系碎屑成因石榴石的化学组成是相当复杂的.镁铝榴石组分含量范围0~43%;钙铝榴石组分含量范围从小于1%到50%;铁铝榴石组分含量2%-92%;锰铝榴石组分含量为0~88%.部分相对富镁铝榴石组分的石榴石有可能来源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的变质岩.由于现今大别山变质岩(包括佛子岭群绿片岩)的石榴石中锰铝榴石成分含量较低(小于30%),它们不可能是合肥盆地保罗系富锰铝榴石成分碎屑石榴石的物源.合肥盆地保罗系沉积岩中石榴石的组成具有一定的时-空展布特征,它们可用于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和地层对比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