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0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80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杜小玲  吴磊  杨秀庄  卢璐  魏涛  余清 《暴雨灾害》2016,24(5):415-426

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2014年7月13—17日贵州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及贵阳极端降水成因,并以多个时次不同要素资料进行合成分析,构建此次梅雨锋西段持续性暴雨的天气学模型。结果表明:(1)此次贵州持续性暴雨发生在单阻型梅雨稳定的背景下,当地持续3~4 d的强降水由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及地面静止锋(梅雨锋)共同作用造成。(2)梅雨锋雨带的建立、维持及移动造成贵州不同区域出现强降水。此次过程梅雨锋雨带对贵州的影响分四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梅雨锋西段缓慢南压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云团更替、合并及缓慢移动造成贵阳及周边部分县市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3)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使水汽输送异常偏强。7月16日白天当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进入我国南海海面后促使副热带高压西侧向北输送的水汽加强,该水汽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贵州上空汇合、加强,形成异常偏强的水汽通量及水汽辐合中心,这可能是贵阳极端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4)相比2010—2014年5—9月贵阳发生的另外4场大暴雨过程,该过程更长的降水持续时间可能是贵阳极端降水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5)贵阳强降水期间,强降水的雷达回波表现为层状云-积云混合降水回波,并具有低质心暖云降水特征,同时径向速度图上可见强劲西南急流及中尺度气旋性辐合。

  相似文献   
62.
孟加拉湾风暴Mala结构及对云南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春季发生在孟加拉湾的超强风暴Mala的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环流背景以及风暴温湿场、动力场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la在阿拉伯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高间辐合区生成、加强,并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或偏南气流移动。风暴发展、成熟到消亡,湿度对风暴的作用比温度明显;动力场结构除具有台风结构的一般特征外,在风暴发展期,中心附近散度场从低层到高层为辐合和辐散交替结构,表明风暴内部高空辐散抽吸作用对于风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登陆后风暴低压内自身能量和水汽与冷空气共同作用下,在冷暖交汇处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激发出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云南强降水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利用雷达、卫星、风廓线雷达和地面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入梅后发生在鄂东地区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结构演变及其传播特征,旨在揭示造成强降水过程中的3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触发、发展、维持机理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中尺度动力学关系,尤其是地形作用下的低空急流的演变与强降水对流风暴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表明:(1)与大多数梅雨锋上的强降水带与低空切变线平行分布不同,此次极端强降水雨带呈倾斜的"n"字形,其中两条主雨带近乎与低空切变线垂直;此次极端强降水分别由大别山迎风坡上西北—东南向MCS、湖北中东部平原地区西北—东南向MCS和桐柏—大洪山东侧东北—西南向MCS造成。3个MCS移动缓慢,都具有后向传播的特征。(2)大别山迎风坡上MCS初始雷暴是低空急流下边界不断向下扩展过程中在地形抬升作用下触发的,而湖北中东部平原地区的MCS和桐柏—大洪山东侧MCS的触发、发展、加强都与大别山迎风坡上MCS形成的冷池加速推进形成的出流边界与环境气流形成的强烈辐合抬升作用有关。(3)垂直于大别山的边界层西南急流对山坡上的对流冷池产生的顶托作用不仅平衡了冷池密...  相似文献   
64.
基于2012—2019年兰州地区14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兰州地区近8 a降水精细化特征。结论如下:(1)2012—2019年,兰州地区年均降水量总体呈"北少南多、外多内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18年降水异常偏多46%,而2015、2017年降水异常偏少,尤其2015年偏少30%。(2)兰州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受环流形势影响,7—8月南部降水明显多于北部,其余月份南北降水差异不明显。(3)兰州地区降水量和降水范围分别表现为"朝少夕多"、"夜大日小"的日变化特征;受海拔高度影响,城区降水量总体比山区小,且因热岛效应,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多为对流性降水,而山区降水日分布较为均匀,整体日波动较小。(4)安宁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但短时强降水频发的站点出现在皋兰县六合站和永登县徐家磨村站,永登县是兰州地区短时强降水预报需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65.
文章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通过分析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移和零滞后相关系数等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了呼和浩特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与对应时刻的地面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了识别效果。从个例分析结果来看,此X波段双偏振雷达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当雷达回波强度大、差分传播相移小且差分反射率因子和零滞后相关系数也较小时,产生冰雹的可能性较大;当差分反射率因子值较大,差分传播相移高且零滞后相关系数接近1时,由大粒子组成的强降水天气的可能性大。同时,雨滴谱仪的天气现象识别、粒子谱连续监测和高频率数据采集等特征,在双偏振雷达的冰雹和强降水天气识别检验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6.
杨学斌  代玉田  王宁  周成 《山东气象》2018,38(2):103-109
利用山东2006—2015年5—9月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0 a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山东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站次时空分布不均。鲁南易出现短时强降水,2013年最多,达到了564站次,7月最多,平均207站次,多出现在傍晚前后和凌晨。2)极值时空分布差异较大。10 a单站极值大值区分布在鲁西北、鲁南和半岛东部,2009年最多,为17站,且多夜间发生;10 a中年度极值均出现在13:00—次日02:00,8月最多,为7次。3)5、6、9月局地和小范围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所占比例较大,7—8月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7.
一次粤西沿海地区强降水成因与GRAPES预报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 4次/d的1°×1°FNL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GRAPES_36 km模式预报资料,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2010年6月28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由于南海季风槽建立造成,实况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都符合南海季风槽的特征.强降水的辐合上升运动十分之明显,水汽辐合高值区与暴雨落区一致,强降水伴随南海季风槽建立同时发生.GRAPES_36 km模式对此次季风槽形势预报、物理结构描述得相当清晰,暴雨落区对应的高能区、强烈辐合区,模式描述相当准确,模式的提前量能够保证对此次季风槽造成的强降水作出提前预报.  相似文献   
68.
69.
在总结临夏州冰雹预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普查、统计和分析了1980-1992年6-8月120例降雹天气过程。考虑本州地形影响,结合降雹前(1-3小时)地面流场形势,建立了新的短时预报模式和推理系统。  相似文献   
70.
通辽地区中小尺度系统分析及短时天气预报方法夏国华,夏量(哲盟气象处)前言雷暴、暴雨、冰雹、飑线强风等灾害性天气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密切注视的目标之一。而对这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又以短时预报(指0—12小时以内预报)最为迫切。随着哲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