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52篇 |
免费 | 1337篇 |
国内免费 | 10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0篇 |
大气科学 | 56篇 |
地球物理 | 973篇 |
地质学 | 5579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312篇 |
自然地理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98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254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361篇 |
2010年 | 290篇 |
2009年 | 315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43篇 |
2000年 | 262篇 |
1999年 | 285篇 |
1998年 | 222篇 |
1997年 | 244篇 |
1996年 | 210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200篇 |
1993年 | 115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64年 | 10篇 |
1948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土壤中14种有机氯农药的超声提取技术和磺化、固相萃取小柱两种净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节省提取时间,提高分析效率;磺化法和固相萃取小柱法都有净化作用,但磺化法使样品中的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全部损失;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当丙酮-正己烷淋洗液体积比为1∶9、淋洗液收集8 mL时回收率>90%,干扰最小。方法检出限为0.63~2.59μg/kg,精密度(RSD,n=7)为1.17%~14.66%,基体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78%~106.94%。方法用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批量土壤样品的实际分析,检测结果满足评价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82.
徐永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7,18(6):39-42
在岩土工程测量中,S波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正确地识别其震相,对提高S波速度的测试精度非常重要。郭铁拴先生等发表关于“检层法鲇孔波速测量中的震相分析”一文中提出在有套管的检层S波测量中,深度大于40m时,S波震相淹没在折射波中。 相似文献
83.
在详细研究组成内陆叠合型盆地的各个单型盆地的沉积体系三维构成的基础上 ,采用动态成因地层和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恢复了叠合型内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 ,并根据各类等时地层界面的构型 ,将盆地地层序列划分为 7个沉积幕、3个构造沉积幕。进而分析了内陆盆地在同生裂陷和衰减坳陷等不同阶段的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84.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大港滩海区埕北断阶带层序地层的研究,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总结了5种识别层序界面的方法:①地震识别法;②钻井识别法;③测井识别法;④古生物组合识别法;⑤地球化学识别法。在研究区,方法①表现为区域性的上超和削截;方法②表现为岩性和泥岩颜色的突变;方法③表现为各种曲线和地层倾角的突变;方法④表现为古生物组合类型的变化;方法⑤表现为Fe^2+/Mn^2+值由下向上由逐渐增大,转为突然变小。其中方法①、③、④是层序界面的主要识别标志,方法②可作为参考标志,而方法⑤的应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6.
本文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特点,以冀中拗陷和二连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在缓坡带,以风暴浪基面作为“陆架边角”的参照物,层序地层特征相似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在陡坡带则截然不同,并以湖面与边界断裂的交点取代“陆架边角”,各体系域所含沉积体系与海相模式不尽相同,在盆地形成初期的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湖泊消亡以后,主要发育高水位体系域。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层序地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指出富砂的“盆底扇”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7.
88.
89.
我们比较了三分量台站测定NORESS台阵记录的短周期P型震相的方位角和慢度的能力。对于垂直台阵数据,可由宽频带频度-波数(f-k)分析得到方位角和慢度,而对于三分量数据,用偏振分析就可以了。使用从NORESS简报上获取的到时和优势频率,数据处理过程是自动化的。将取自NEIS或区域台网简报上的方位角和慢度的独立测值作为参考植。我们分析了多次地震,包括远震和近震。它们有着不同的距离和方位角,且信噪比(SNR)的取值范围很大。三分量台站测定方位角和慢度的能力关键是依赖于SNR。当SNR小于阈值(约2)时,方位角与慢度的测值离散性很大,而且对于远震事件的慢度估计过高。NORESS台阵结果也具有场地依从性。在考虑到的SNR值水平上,用宽频带f-k法获得的台阵测值受噪声的影响不大,而当SNR充分大时,两种方法相当,f-k法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