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872篇
海洋学   31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61.
岩具有较好的蠕变特性和损伤自恢复性,被公认为储能或油气储备的理想介质。对岩复杂力学行为进行准确表征和预测是保障穴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安全性的基础。通过定义硬化参量等特征因子,建立了新的能够考虑复杂加卸载路径的岩蠕变疲劳本构模型。基于岩变形位错机制,引入双曲线阻尼元件,作为表征岩石硬化程度的状态变量;通过硬化参量的演化,考虑加卸载历史对岩变形行为的影响。借鉴经典Norton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蠕变疲劳本构的基本框架关系。通过引入裂隙扩展因子,假设初始形核长度,考虑材料的断裂韧度,修正邻近破坏阶段(加速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常规蠕变、循环加卸载、下限间隔循环加卸载、梯形波蠕变循环加卸载等常见复杂加卸载路径下的塑性变形特征,且能够较好地表征恒荷载蠕变与循环加卸载之间的相互影响。新的蠕变疲劳本构模型中大部分参数具有较为明确物理意义,参数a表征岩稳态变形阶段应力与变形率的关系因子,参数b为确定岩第一阶段减速变形阶段的关系因子,参数d0和μd分别表示初始裂纹形核量和裂隙扩展速率因子,共同修正模型临界破坏阶段的应力...  相似文献   
762.
不同微尺度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微尺度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的空间变异特性,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经典统计和地质统计方法,研究了3种微尺度(0.25 m、1 m和4 m)和不同土层深度棉田土壤水的空间变异性,并确定其合理取样数。结果发现,3种微尺度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异强度为中等偏弱,其变异性随尺度增大而增强,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土壤含量的变异强度为中等偏强,其变异性随尺度增大而增强,随深度增大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3种尺度和不同深度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和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大部分可采用高斯模型模拟,且精度较高;样品的合理取样数为367个。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膜下滴灌土壤水的监测方案和调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63.
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长青林场3个不同小区为实验地,分别采用酸雨石等5种吸材料对不同小区碱土壤进行改良,根据改良后土壤pH、导电率变化,对不同材料的碱土壤改良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短期内吸速率:酸雨石活性炭腐熟牛粪沸石稻壳,长期吸量:酸雨石活性炭沸石稻壳腐熟牛粪,效果持久性为酸雨石最强,活性炭、沸石次之,稻壳较弱,腐熟牛粪最弱。酸雨石解碱能力最强,活性炭次之,沸石、牛粪、稻壳解碱能力较弱。因此,酸雨石在5种碱土改良剂中具有最强吸解碱能力。  相似文献   
764.
在不同的营养输入方式下(一次性输入、每2d输入、每5d输入)对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进行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不同的营养输入方式对这3种海洋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三角褐指藻和米氏凯伦藻在每5d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显著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混合培养时,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47.3%;三角褐指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每2d输入和每5d输入方式,后2个处理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90.3%和79.9%;在3种输入方式下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及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无论单种培养还是混合培养,营养一次性输入方式均能促进藻的生长,而脉冲输入方式能促进三角褐指藻的生长。脉冲输入方式下混合培养时,三角褐指藻在种群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765.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交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探究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对了解地表的热量传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能量平衡在结皮土壤形成过程下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主要难点在于缺少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表面反照率的计算方法,严重影响了渍化土壤热量传输的精确定量描述。因此,利用模拟试验结合能量平衡模型,应用反照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结皮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下能量平衡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Logistic增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结皮在土壤表面的形成发育过程(R2=0.99)。(2)在持续照射条件下(1000 W·m-2,16 d),随着结皮的持续发育,结皮土壤的反照率比对照高出0.15~0.41,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对热量的吸收,导致结皮土壤表面温度比对照降低了16℃。(3)结皮土壤的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在反照率和表面温度影响下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7.9%、52.4%、46.8%和47.4%,显著影响了土壤的剖面温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结皮影响下的土壤水热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66.
H,Li,Mg/Cl-H2O对体系的相平衡关系研究对于从锂的液体资源中有效的分离提取锂有重要意义。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这样复杂的气-液-固多相体系是耗时费力、难度很大的工作。利用现代电解质溶液理论,开展这种体系的溶解度预测,显然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报导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前期工作,即适用于高离子强度的HCl的Pitzer参数的获得的问题。文中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7.
基于2012年8月12日至9月5日中国南海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仪(Turbo Map)观测资料和温深剖面仪(CTD)资料,对南海中南部海域上层500m以浅的混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南海次表层高温高的水团和中层低温低的水团构成的垂向温环境,利于在该深度范围内指的发育。通过指与湍流相关参数的计算,评估了指在南海上层跨越等密面混合的作用。结果表明南海中部(18°N)相对于南海南部呈现高的温度耗散率(χ)、高的混合效率(Γ)、低湍动能耗散率(ε)及低浮性雷诺数(Rε)等特征,即中部指信号明显强于南部。但整体海域仍然呈现出"低Γ;高Rε"的湍流特征,表明指对混合的贡献较小,南海中南部的上层混合还是以湍流混合为主导。另外,南海南部的混合强于中部,且呈现出整体水柱均具有较强混合的特征,其原因可能和内潮与南部相对较浅而复杂的地形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68.
邴慧  何平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S1):130-134
土在冻结过程中分随着水分迁移并不断聚集重结晶导致土体膨胀即胀现象的产生。加深对分迁移机理、胀机理的研究对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害及冻害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对分迁移机理、胀机理的研究以及已有胀预报模型作了概述,并提出分迁移研究领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强分迁移及胀机理数值模拟的研究以期建立完善的胀预报模型为工程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69.
咸水灌溉条件下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地下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变化明显,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为掌握土壤垂向水动态,建立数值模型是十分高效的手段,通过重建土壤剖面的水动态过程,可揭示高环境下土壤水运移规律,服务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和后续可持续灌溉管理.通过HYDRUS-1D模拟防护林建设初期不同矿化度地下水...  相似文献   
77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高温和强降雨频发天气导致的养殖池塘持续性的高温和低环境给刺参池塘养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研究刺参对高温和低环境的生理响应,本实验分析了高温和低协同胁迫对刺参幼参生长及诱导型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温度梯度(16℃、20℃、24℃和28℃)和3个度梯度(22、27和32),共12个不同的胁迫组。经过40 d的长期胁迫,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度的降低,幼参的体重增加量减少,并在高温、低组出现体重负增长。长期胁迫提高了刺参幼参的诱导型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极端天气的抵抗能力。同时,高温下度22处理组刺参幼参诱导型hsp70和hsp90基因的表达量较度27条件下低。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和低对幼参特定生长率和诱导型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量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并且度对诱导型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相较低,高温对刺参幼参的影响更大,可作为刺参育种的选择压力。在高温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海水温度,并防止极端天气造成的养殖水体温度分层。该研究丰富了刺参生理生态学理论,可为刺参良种选育工作提供思路,并为指导极端天气下刺参生产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