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5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875篇
海洋学   312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81.
盐度对北极海冰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海冰样品中分离到8种细菌,研究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株海冰细菌对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度为30-90的范围内均可较快生长,其中菌株BJ2、BJ3和BJ7的耐受性较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J2、BJ3和BJ7在0-150 的度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度为0-30时,菌株的生长最快;度为180时,这三株菌株也均有短暂的生长。随着度的增加,三株菌株生长的延迟期增加,到达生长稳定期的时间也相应增加。温度对菌株BJ2、BJ3和BJ7的耐受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 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但耐受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82.
583.
干燥胁迫对几种单胞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种单胞藻(新月菱形藻、藻和小球藻)肿离海水后在室内晾干不同时间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晾干3h,对藻和小球藻影响不大,晾干6 ̄9h,失水超过50%复水后,藻就停止生长,小球藻就逐渐死亡。新月菱形藻和两种绿藻有很大不同,晾干3h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晾干6 ̄9h对其生长有轻微抵制作用;室内自然光下晾干经暗中晾干有较大的损害。三种藻以干燥胁迫的耐受力不同,新月菱形藻最大,其次是藻,小球  相似文献   
584.
湖北金山店矽卡岩型铁矿田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乔乔  谢桂青 《岩石学报》2018,34(9):2518-2534
矿集区或矿田尺度硫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对金山店矿田范围内的矽卡岩型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硫同位素研究工作,发现该矿田内矽卡岩型铁矿床中的黄铁矿(+15. 1‰~+25. 6‰)、硬石膏(+24. 9‰~+31. 5‰)和石膏(+27. 5‰~+30. 4‰)均具有富集重硫同位素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岩浆热液矿床中这些矿物的δ~(34)S值组成特征,且硬石膏和石膏的δ~(34)S值与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中沉积石膏的δ34S值较为接近,暗示金山店矿田内矽卡岩型铁矿中的硫可能主要来自于含膏地层。含膏地层广泛参与了金山店矿田中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作用,对成矿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硫酸根(SO_4~(2-))的还原过程可以将成矿体系中的Fe~(2+)氧化成Fe~(3+),导致大量磁铁矿的形成;含膏地层与流体作用形成大量的溶角砾岩,有利于加速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的水岩作用,并提供容矿空间。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大冶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矽卡岩型铁铜矿的赋矿地层、热液硬石膏/石膏规模和硫同位素值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暗示这些矿床的成矿围岩存在显著的差异。鄂东矿集区尺度的硫同位素等值线所揭示的空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找矿指示作用:在天青石矿区(如狮子立山)或附近可能具有寻找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或铁铜矿床的潜力,而在硬石膏/石膏发育的矽卡岩型铁矿区(如金山店铁矿田和程潮铁矿)或附近则具有寻找狮子立山式热液天青石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585.
586.
乌兰布和沙漠是黄河流域风沙最活跃的区域。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及地上和地下植物含水率和生物量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典型植物物种组成单一,植物多样性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80。靠近黄河沿岸草本植物更具优势,平均植物含水率最高(最大值为80.6%);靠近沙漠腹地,灌木植物更具优势,灌木含水率高于黄河沿岸处。从黄河沿岸至沙漠腹地,草本生物量逐渐减少,但地上部分含水率增大。造成植物特征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和含量,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高分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灌木植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87.
由南极苔藓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木霉菌株NTYM-0112,利用传统分类学与ITS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抑植物病原菌活性、范围及对植物抗、抗寒的诱导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对稻瘟霉菌(Pyricularia oryzae...  相似文献   
588.
高远  于永堂  郑建国  梁谊 《岩土力学》2019,40(10):3833-3843
为探究压实黄土Q2在溶滤作用下可溶对强度的影响,开展了12种应力组合的溶滤试验,测定了不同溶滤时长的离子浓度、可溶量与极限正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各离子浓度、可溶量及极限正应力均具阶段性减少的特点。应力组合中,溶滤应力水平s影响离子和可溶变化曲线的形式及滞后性, 影响溶曲线的平滑度,而最终溶残余量与s和 均呈正相关。为衡量不同 时的溶溶解差异,定义了平均差异性指标 ,其值与s呈正比。为评价溶滤进程,将各溶滤阶段溶相对变化量定义为溶比 ,其值小于1%时判定溶滤进程结束。在强度方面,极限正应力 随相对可溶量 的减少而减小,s决定弱化初期的剧烈程度,不同围压时 值的差异性随s的增大而减弱。 的这3种弱化特性表明,溶滤变形及强度弱化是可溶和应力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建立了考虑可溶与应力组合影响的强度弱化公式。  相似文献   
589.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段第三系盐枕构造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枕构造的类型、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由北而南依次发育残留枕、非稳态枕和稳态枕等 3类枕构造,沿克拉苏构造带和西秋立塔克构造带呈长条形带状分布,其成因受重力滑动、重力扩展、区域挤压和塑性流动作用的联合控制。从枕构造的演化序列和分布特征看,该区枕构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北部枕形成较早,稳定性差,出现残留枕,枕规模较小;南部枕形成较晚,稳定性较强,形态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枕构造与油气聚集密切相关,伴随枕构造的形成,发育大量相关油气圈闭构造,沿枕构造成带状分布,同时枕构造巨厚的岩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590.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分布,研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膏岩成因,进而讨论了其反映的膏盆迁移和演化及构造指示意义.雷口坡组总体存在两种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的膏岩,一类出现于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表现为纹层状膏岩夹块状膏岩,厚度较小,横向分布稳定,属于泻湖成因;另一类出现在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以块状硬石膏岩和石岩为主,厚度差异巨大,横向变化较快,并且膏岩沉积中心出现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与早期的膏岩形成了鲜明对比,属于膏盆成因.由此反映出构造信息,四川盆地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构造应力场总体处于由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其中,雷—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盆地总体处于构造平静期,为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的过渡期;相比而言,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为构造活跃期,盆内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应力挤压趋于活跃,新的沉降中心形成,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膏岩在凹地快速沉积,并随挤压的阶段性活跃,发育向北、向西迁移趋势的雷三段中亚段、雷三上亚段、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三期膏盆,川西凹陷的形成与演化从雷三段中亚段沉积期已经开始发育,并在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已具雏形.这些认识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基础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