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56篇
海洋学   30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01.
高盐分海洋沉积物样品洗盐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不同沉积类型海洋沉积物通过3步洗法和连续洗法进行探索实验。结果表明,3步洗法不适用于海洋沉积物洗,原因在于第2步洗时上清液出现水溶胶,而胶体中元素在总沉积物中占一定比例。若弃去胶体,势必会对后续测定工作产生负误差。分析3步洗上清液中Na的质量分数,表明一步洗便可达到洗要求,且最佳浸泡洗时间为30h。  相似文献   
202.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滴灌沙枣防护林地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新风  王炜  张涛  白元  徐海量 《中国沙漠》2012,32(3):763-770
为了研究不同滴灌措施对极端干旱区防护林土壤分的淋洗作用,以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防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塔里木河下游喀拉米吉绿洲沙枣防护林开展了灌溉与不灌溉、不同滴头距离、不同滴灌年限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①不灌溉林地土壤分含量与流动沙丘相似,流动沙丘土壤分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大于不灌溉林地。滴灌林地土壤含量低于不灌溉林地。②1.5 m滴头距离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压碱效果显著(P<0.01)。1.5 m与3 m滴头距离处理在50 cm土体中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前者比流动沙丘低30.5%~32.7%、后者比流动沙丘高17.1%~13.3%。与3 m滴头距离处理相比,1.5 m滴头距离处理产生水运移的“互作”影响,峰下移。③滴灌后的第1、2、3年,林地的土壤分分别下降至30 cm、50 cm和70 cm以下,基本对沙枣根系生长没有影响。随着滴灌次数增加,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大,根系附近土壤分逐渐减少。滴灌能使防护林的根系分布上移,大部分在10~65 cm土层内,土层越深,林木的根系越少。④灌水季节末期,不同林龄的防护林在120 cm土体的含量表现为:1 a林>2 a林>6 a林,说明滴灌对林龄大的防护林淋洗效果更为明显;非灌溉季节里,防护林的林龄越大,其土壤分表聚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3.
新疆奇台绿洲农田灌溉前后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宝富  熊黑钢  龙桃  张建兵  张芳 《中国沙漠》2012,32(5):1369-1378
对比研究了新疆奇台县绿洲农田灌溉前后土壤水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灌溉前,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较低(18.43%~20.30%之间),且呈中等(偏弱)变异性。大水漫灌后1周,除40~60 cm和100~120 cm土层外,其他层土壤含水量均变为弱变异性;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升高6.90%,脱率达11.37%,其中,表层(0~20 cm)土壤水分增加率(50.93%)及脱率(27.14%)最大,底层(100~120 cm)土壤水分增加率(26.59%)及脱率(-4.76%)最小。灌后3周,剖面平均含水量减少3.64%,其中,表层(0~20 cm)失水率(28.84%)最大;剖面平均脱率降为9.63%,0~60 cm土层平均脱率(7.58%)减小,而60~120 cm土层脱率(11.01%)增大。除20~40 cm土层外,其他层含水量变异性均与灌前一致,说明含水量已接近灌前水平。至灌后第3周,各层含量、剖面平均分(中等变异性)及平均水分(弱变异性)含量的变异性未变,但其变异系数均在减小;剖面平均含水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由中等转为强烈,变程一直增大,而平均含量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变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204.
季节性冻融是干旱区土壤碱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耦合关系及热量调控机理仍不清楚。通过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5月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典型荒地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160 cm以内的水分、分和温度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层冻融过程中水热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50 cm左右,表土层(0~40 cm)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土壤剖面水分呈现“C”型垂直分布,表土层和底土层(100~160 cm)含水量较大,而心土层(40~100 cm)含水量不足10%,土层平均含水率在冻融前期增加了12.91%,而在初蒸期减少了10.01%;土壤剖面分在冻结期和初蒸期表聚作用明显,心土层和底土层含量稳定,土壤剖面含量表现为“积-脱-再积”的变化过程。水热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心土层和底土层表现为水相随、而表土层为水去留的耦合特征,热量传输是调控水运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5.
2008年1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办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承担的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新疆耐冬小麦新冬26的示范推广”进行了验收。  相似文献   
206.
周期荷载作用下盐岩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松  白月明  姜德义  杨春和  陈结 《岩土力学》2012,33(6):1613-1618
通过改变恒幅荷载条件下的上限应力、下限应力以及加载速率等试验条件,基于声发射技术对岩疲劳损伤特征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岩声发射信号出现在加载阶段和卸载初期,而砂岩声发射信号一般集中出现在上限应力处;岩疲劳寿命对下限的依赖程度大于砂岩;随着上限应力的增大,岩声发射振铃数增多。加载速率的提高会加速岩的疲劳破坏。通过对比声发射振铃数累计曲线和应变累计曲线,发现两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二者在反映岩疲劳损伤时具有一致性。最后对岩进行3级变幅荷载试验,发现第3级声发射振铃数比相同上、下限应力的恒幅荷载条件下多,说明变幅荷载造成的岩损伤比恒幅荷载条件下严重。  相似文献   
207.
层状盐岩中储备库油气渗漏风险的故障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渗漏是岩地下储备库事故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突发性强、损失难以估计的特点。针对国内层状岩中储备库运营过程中的油气渗漏风险进行分析,揭示了油气渗漏事故的发生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故障树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各基本致因事件和故障模式,并得出适用于典型层状岩储备库油气渗漏事故的发生概率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层状岩中储备库发生油气渗漏事故的可能故障模式有28种,且发生条件易于满足而难于防范,因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按照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的计算结果,岩强度低、岩蠕变过量、附近有断层、地震、造腔参数控制不当、非均匀地应力、人为操作失误等是层状岩中储备库油气渗漏事故的主要致因事件,并据此提出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故障树法的综合分析得出,金坛矿5口老腔储库在近10年的运营期内发生油气渗漏事故的概率为0.703%,属于偶发性事故。  相似文献   
208.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由于类的周期性结晶作用而造成地表岩石和建筑材料的破坏,形成诸如风化穴或蜂窝石构造等地貌景观。风化作用也是差异风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风化作用在中国地学界仍然被严重忽视,以至于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貌景观常常被地学研究者和科普人士误读为海浪冲蚀、流水侵蚀、风蚀作用等。经过近十年的野外观察与探讨,笔者等对风化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有了深入的理解。本文以中国境内东部海岸带、华北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和东南湿热气候带基岩露头为例,系统地分析了风化作用的机理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表现形式。风化的必要条件是:适当的可溶性类(如Na_2SO_4、NaCl等)供应、周期性的干湿交替和温度变化。风化作用主要在发育可渗性孔隙的砂砾岩类和富含微裂隙的花岗岩类之露头表面表现明显,可以形成特征显著的风化穴。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在东部海岸带和西北干旱区表现尤为明显,常常形成蜂窝石构造和大型风化穴,与风蚀作用的痕迹明显有别;而在华北半干旱区和南方湿热气候带虽然受到降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常常遭受改造、叠加甚或清除,但在某些露头区仍然保留有重要的识别标志,形成大型风化穴以及小型蜂窝石构造。笔者等强调:地表各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都有风化作用的贡献,而建筑物和景观保护也必须考虑到风化作用的影响。建议地学同仁重视风化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相关教材中补充更新风化的概念,并以科普的方式通过多种媒体纠正过去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9.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发育中国最好的地表构造,可作为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前人对本区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包括地下构造样式的识别、地下构造分段性研究及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等,而对于地表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并辅以地震解释、遥感解译等方法,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却勒推覆体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却勒推覆体的发育受控于却勒逆冲断层,库姆格列木群岩随逆冲断层出露地表。推覆体在东西向上构造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推覆体的中、西部,推覆体上盘地层发育齐全,岩仅沿推覆体逆冲前缘出露地表,属于典型的露趾增生型席;而在推覆体东部的察尔汗席处,上地层被剥蚀,岩出露地表后在重力的驱动下向周缘流动,属于溢流增生型席。察尔汗席受地表径流和降水作用影响明显,发育大量溶洞和山构造,并以"脉动流"的形式向前增生。内能干层的变形特征是反映岩流动性强弱的指标,推覆体东部察尔汗内能干层变形样式更复杂,岩的流变性更强。缺少厚层顶板的限制和受降水及地表径流的充分影响是察尔汗岩流变性较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10.
为了解水溶造腔过程中腔围岩在应力-溶解耦合作用下的溶解损伤机制,利用高温三轴岩溶解特性试验机,开展了复杂卸荷条件下(即卸围压的同时增加轴压)不同卤水流量对岩的溶解损伤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岩的应力和溶解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岩试件在卸荷溶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卸荷过程中偏应力越大,岩溶出速率越大,而且出水口卤水浓度随卸荷溶解时间呈现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岩在溶解作用下其力学强度降低,变形能力不断增强,而且流量越大,变化趋势越明显。通过对岩卸荷溶解过程中有效溶解面积构成的分析,建立了岩卸荷溶解作用下的有效溶解面积模型,分别得到了各有效溶解面积随溶解时间和应力水平的变化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岩卸荷溶解损伤演化方程,为进一步开展岩的损伤-溶解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