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5篇
  免费   970篇
  国内免费   179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462篇
地质学   5176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13篇
自然地理   29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7篇
  1937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1983~1995年兰州五泉山泉水溶气N2的观测值进行了数学处理,发现该组分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段几次中强地震前均有前兆异常显示.同时还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2.
滇东华宁盘溪火车站以北的金山—大石山地区发育中、晚泥盆世的丘状珊瑚礁。以Alveolites和Thamnopora为代表的床板珊瑚为造礁生物。纵剖面上岩相变化的记录清楚地表明,该礁体经历了定殖、繁殖和衰亡三个阶段。海水变浅及其盐化是导致礁体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3.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而现今的北祁连造山带的缩短和抬升则为喜马拉雅期再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4.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135.
王永标  黄继春 《地球科学》1997,22(4):369-37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最新的野外发现,特别是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对东昆仑造山带南坡小区,阿尼玛卿山小区及巴颜喀拉小区北部范围内沉积地层序列进行了重建,根据沉积组合在地层纵向序列上的变化,将本区古海洋在海西-印支斯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浅特提斯海与阿尼玛洋的并存阶段,阿尼玛卿洋的闭合与巴颜喀拉海的诞生阶段,巴颜喀拉浊积盆地的形成阶段和陆内盆地磨拉石建造阶段。  相似文献   
136.
熔体及其活动在造山带的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熔体活动发迹了地壳应力作用方式而诱发形成剪切带或断层;熔体活动调整块体间的位移而影响造山带的变形;  相似文献   
137.
魏菊英  曾强 《地质科学》1997,32(4):506-514
东风山含铁建造金矿床中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低。东风山群是含矿层,其不同层位岩石和矿物的稀土含量有所差别。大理岩和含铁层中铁闪石的稀土含量最低,甚至低于稀土地壳丰度;上部角岩、下部角岩和石榴子石中稀土含量近似其他壳丰度;而板岩和花岗岩中稀土含量远高于其他壳丰度。稀土元素分布的特点反映了东风山金矿床形成于一个半封闭和较还原的海盆地,金矿化是在弱碱性条件下产生。黄铁矿中出现独居石类矿物,这可能与陆壳重熔改造形成花岗岩时产生的局部富轻稀土热液沿黄铁矿裂隙渗入有关。  相似文献   
138.
张宏飞  张本仁 《地质学报》1997,71(2):142-149
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内27个花岗岩类央体48件长石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的南秦岭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铅同位素块体效应,反映它们属地同一个铅同位素构造-地球化学省;而本区的北秦岭区岗岩类从晚元古代到早古生长,长石铅同位素组成以富铀铅和钍铅的为特征,但从晚古生长开始,花岗岩类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明显发生变化,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反映晚古生长及其后形成花岗质  相似文献   
139.
软流层、中地壳与盆-山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大量的地学断面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及其丰富的有关中地壳的信息,但极少有人将中地壳的与盆地、断隆山的形成和演化相联系.大陆层控构造理论认为,上地壳正断层上盘在下降过程中,挤压下伏中地壳塑性层,中地壳塑性层物质在该压力作用下从下降幅度最大、垂向压强最大的箕状盆地翘降端压出,主要流向垂向压力较小、紧邻断层面应变空间的下盘,促使该盘向上倾斜,形成断隆山,组成盆—山系.现今中国东部阴山、秦岭、太行山和燕山等断隆山脉,无不与同时代深沉降的断陷盆地毗邻.松辽盆地和西侧大兴安岭以嫩江断裂为界,断陷盆地和断隆山由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同时开始形成到新生代,伴随松辽盆地大幅度沉降,大兴安岭大幅度隆升.在重力均衡作用下,盆—山系形成引起莫霍面隆起和上地幔软流层隆升,在沉积盆地和断隆上形成大量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矿产.中生代以后,软流层大规模发育.软流层隆升对大型含油气区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0.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