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9篇
  免费   2683篇
  国内免费   3058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1184篇
地质学   12620篇
海洋学   123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21篇
自然地理   513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417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602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612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529篇
  2014年   763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41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618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74篇
  2004年   515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506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476篇
  1999年   432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427篇
  1996年   365篇
  1995年   311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为了探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规律,定量研究了静水压力、底水温度、地温梯度和气源组分对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光凹陷现今甲烷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分布。最后,综合各因素的历史演化过程,初步探讨了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演化。结果表明:(1)气源组分和海底温度的变化对研究区内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较大;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海底温度呈良好的线性负相关性。(2)水深超过600 m的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条件;超过600 m水深的海域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大部分超过 100 m,其中西北部稳定带的最大厚度超过300 m,是有利的水合物勘探区。(3)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经历了快速增厚–窄幅变化–快速减薄和恢复的过程。麻坑群与水合物稳定变化敏感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叠合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其形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12.
结合野外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探讨了羌塘盆地龙尾错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及其C、O、Sr同位素响应.认为自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上侏罗统雪山组一段(J3xs1)可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其中布曲组-索瓦组二段下部,C、O、Sr同位素在同一层序内呈有规律变化:在TST体系域内δ13C、δ18O、87Sr/86Sr均值较高,在纵向变化曲线上表现为正偏,而在HST体系域内表现为相对的负偏.其纵向上的三次明显正偏与负偏可分别对应于三次海底的停滞与扩张.文章同时分析了个别异常样品的数据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13.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资源丰富,其中陇东地区长6储层的发育受多物源体系的控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目前对不同物源控制的砂体微观结构特征差异等缺乏深入了解,制约了该地长6储层的勘探与评价。通过铸体薄片鉴定、镜下观察、X衍射及恒速压汞分析等实验手段,开展了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下的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对比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建立了对应的孔隙演化模型,并探讨了主要成岩作用对储层致密化的控制。结果表明:(1)喉道是控制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北东部物源沉积区较西部物源沉积区的喉道发育状况更好,渗透率更高;(2)随着渗透率升高,受北东部物源控制的南梁地区半径大于0.50μm的较大喉道对渗透率的贡献明显增加;(3)沉积微相是控制不同物源体系砂体物性的重要因素,受北东部物源控制的南梁地区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砂体物性均好于受西部物源控制的樊家川地区;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受不同物源体系储层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差异的影响,北东部物源沉积区压实减孔量(19.29%)小于西部物源沉积区(22.32%)。该研究成果对不同物源体系致密油的后期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4.
为了明确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纵向上差异性的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WL地区为例,利用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资料,通过对研究区成岩相的划分和不同成岩相纵向分布差异的分析,对延长组不同层系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主力层系共发育5类孔隙结构,在同一层系内和不同层系之间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上组合长2和长3油层组主要发育Ⅲa、Ⅲb类孔隙结构;中组合长4+5和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Ⅳa、Ⅳb类孔隙结构;下组合长7、长8和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Ⅳb、Ⅴ类孔隙结构。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孔隙结构及孔渗条件整体上逐渐变差。研究区延长组储层发育4种成岩相类型,孔隙结构的纵向差异主要受控于成岩相类型的差异分布:上组合大气水淋滤主导的溶蚀作用强,发育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绿泥石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相对较好类型为主;中组合胶结作用强,发育绿泥石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中等类型为主;下组合压实和胶结作...  相似文献   
915.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孔喉对气水相渗特征的控制机理,更好地指导气田增储上产,以东胜气田J72井区下石盒子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并细分岩石相探究了微观孔喉参数对气水渗流能力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岩石相对含气性及产能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J72井区下石盒子组岩石相可以归纳为砾岩相、砾质砂岩相、含砾粗砂岩相、中细砂岩相、泥岩相五大类,其中含砾粗砂岩相、砾质砂岩相为优质岩石相;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粒间溶孔,平均占比达48.5%,含砾粗砂岩相、砾质砂岩相、中细砂岩相的粒间溶孔比例依次减少,三类岩石相均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大孔比例逐渐降低,其中优质岩石相的物性好、综合分形维数小;优质岩石相的黏土矿物含量低、平均孔喉半径大,气体渗流时的可动气体孔隙度和最大有效气相渗透率较大,含气性好。综合研究认为优质岩石相是控制气井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深入剖析岩石相的微观特征可以为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9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12层包裹体主要为含烃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均一温度明显分为60~70℃和110~130℃两个峰值区,对应地质时间分别为N21—N22时期和N2末—现今。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N12—N22时期为冷湖七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②冷湖七号东高点N21气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断控同生隆起—单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次生型断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西高点E3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同生隆起—双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残留型原生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17.
广西百色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鹤然  乜贞  刘俊英  王梅 《地质学报》2007,81(12):1692-1697
通过研究广西百色盆地地表斩龙颈剖面、百东河剖面、六吜剖面、那周剖面记录的沉积特征、沉积标志、粘土矿物组合类型及CaCO3指数的古气候信息,再结合ESR测年数据,确定了古近系古新统晚期六吜组一始新统晚期百岗组(63.1~33.7MaBP)地层时间序列,反应该区自晚古新世至始新世晚期气候由半干早、干旱—潮湿(偏凉)—温暖潮湿—潮湿(偏热)—温暖潮湿向偏干转化的6个古气候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918.
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新的资料,开展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对通南巴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表露头和地震资料,初步建立了通南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建议油气勘探部门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19.
胜利河油页岩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具单层厚度薄、区域延伸长的特点,为羌塘盆地新发现的又一处海相油页岩.采用GC-MS(IRMS)分析方法对该油页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胜利河油页岩(11层以及13层)含有丰富的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前高后低的单峰型分布,nC15、nC16为主峰碳,轻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0.96~0.97,接近平衡值1.00,Pr/Ph为0.57~0.75,显示弱的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表现为C27》C29》C28的分布特征.这些特征与剖面中其他岩性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9层泥晶灰岩C21-/C21 值为0.86,轻烃优势并不明显;14层泥灰岩C21-/C21 值为0.41,具有明显的重碳优势;9层泥晶灰岩以及12层泥灰岩规则甾烷呈C29》C27》C28的特征也与油页岩层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油页岩层与其他岩性间生物母源输入的差异,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沉积环境的不同.胜利河地区油页岩的形成是综合因素控制的结果,古地理变化、海平面升降、生物群差异以及气候的变化均对该区油页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0.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其范围远大于现今博(白)—罗(定)—广(宁)断裂与灵山断裂之间的范围。基底断裂为一无根的推覆构造带,其下掩覆了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许多区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