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4篇
  免费   3037篇
  国内免费   3359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249篇
地质学   14775篇
海洋学   14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41篇
自然地理   386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559篇
  2022年   687篇
  2021年   773篇
  2020年   662篇
  2019年   694篇
  2018年   521篇
  2017年   576篇
  2016年   648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677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811篇
  2010年   758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648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593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505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480篇
  1999年   455篇
  1998年   387篇
  1997年   431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302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7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张创 《地质与勘探》2011,47(3):518-523
在对油水接触面形态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北盆地花17断块为例,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构造-岩性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油藏中油水接触面是一个呈波状起伏的面,其在自由水面以上的高度随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增大而抬高;油水过渡带厚度仅与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  相似文献   
82.
以大量高精度2D地震资料分析为基础,对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演化期次及分布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中中新世广泛分布,而从晚中新世开始衰退淹没。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多为孤立台地,台地边缘常发育断层,台地顶部在地震剖面上多呈现为两条平行和亚平行强反射轴,内部呈杂乱和亚平行空白及弱反射轴,底部则多为一条光滑的平行和亚平行弱反射轴。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发育可以划分为3个期次,第1期台地发育范围大且厚度较薄;第2期台地范围缩小,受到断层控制明显;第3期台地范围进一步缩小直至被淹没。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这与周边盆地和现今碳酸盐台地走向一致,其平面分布受到构造隆起和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83.
马琳  郭巍  刘群  丁鸿儒  孙守亮 《世界地质》2010,29(2):284-291
通过对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分析测试,研究了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部分为水下扇砂体;储层砂体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部分为原生粒间孔隙,具体可见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等;孔隙喉道较小,分选不好,连通性差,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其中,双阳组二段储层略好于双三段,双一段最差。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体成因类型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此外,岩石粒度和构造作用也对孔隙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基于7 口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及400口井测井等多种资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开展稠油热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整体上,于楼油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影响(以沉积作用为主)。单井岩电特征与层内韵律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目的层可见3种沉积韵律模式,包括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其中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沉积微相空间上的快速变化,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单层之间隔层分布较稳定,隔层厚度多大于2 m。非均质性强、中、弱的区域大体呈条带状,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可为油藏开发方式的转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型断陷山间盆地,该地区的流动观测记录了2008年11月10日发生于大柴旦附近的M_W6.3地震。和附近的基岩上的记录相比,盆地内部的记录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地面运动放大效应,表现为峰值速度的增大、持续时间的延长,其呈现出长持续时间的后续震相。傅里叶频谱分析表明盆地内部显著的后续震相的频率和直达波相比较低,地面质点运动轨迹图显示后续震相为面波运动特征。为了解释地面运动的差异,构建二维模型,通过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震波在盆地内部的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盆地内部低速层的存在造成直达波的放大以及多次反射与转换,盆地边缘结构造成的波的相干叠加产生了强烈的次生面波,其低频、大振幅、长持续时间的特征是盆地内部地面运动放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87.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相似文献   
88.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地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K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9.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共和盆地第四纪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剖面包含了四个正极性段,三个负极性段,剖面底部地层年龄约为2.11Ma B.P.。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已有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可以确定该剖面记录了共和盆地2.11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且气候发生转型的主要时期依次为1.92 Ma B.P、1.75Ma B.P.、1.40Ma B.P.、1.02 Ma B.P.和0.87Ma B.P.。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远程效应的结果。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的建立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