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41篇 |
免费 | 2105篇 |
国内免费 | 34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8篇 |
大气科学 | 947篇 |
地球物理 | 735篇 |
地质学 | 11316篇 |
海洋学 | 940篇 |
天文学 | 213篇 |
综合类 | 766篇 |
自然地理 | 5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495篇 |
2022年 | 575篇 |
2021年 | 642篇 |
2020年 | 595篇 |
2019年 | 545篇 |
2018年 | 433篇 |
2017年 | 429篇 |
2016年 | 485篇 |
2015年 | 521篇 |
2014年 | 737篇 |
2013年 | 569篇 |
2012年 | 639篇 |
2011年 | 652篇 |
2010年 | 576篇 |
2009年 | 527篇 |
2008年 | 527篇 |
2007年 | 471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443篇 |
2004年 | 393篇 |
2003年 | 340篇 |
2002年 | 425篇 |
2001年 | 397篇 |
2000年 | 368篇 |
1999年 | 345篇 |
1998年 | 320篇 |
1997年 | 283篇 |
1996年 | 289篇 |
1995年 | 292篇 |
1994年 | 263篇 |
1993年 | 252篇 |
1992年 | 312篇 |
1991年 | 341篇 |
1990年 | 294篇 |
1989年 | 219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川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总结了川西北金三角地区的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和金矿发育的关系,详细论述了本区金矿发育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区化异常特征及东北寨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从地球化学方面进行了成矿预测,指明本区尚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应进一步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62.
2006年10月25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工作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际地层委员会分会主席戎嘉余、陈旭、彭善池及选举委员朱茂炎、李军、陈秀琴、王向东、童金南,出席会议的还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官方刊物《Episodes》执行主编侯鸿飞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海峰。各位分会主席或选举委员就国际地层委员会各分会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及我国成员的贡献,特别是各分会在建立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方面的最新成果和今后的工作做了报告,其中有: 相似文献
163.
164.
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是华南低温大面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属于MVT型铅锌矿床,但是,对其中Ge和Ga的富集特征和赋存形式的研究十分薄弱.位于该成矿带西北段的渝东南的老厂坪是重庆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中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原位分析,结合激光剥蚀曲线,分析该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揭示其中Ge和Ga等关键金属元素在闪锌矿中的分布规律及赋存形式,探讨其替代机制,为矿山关键金属Ge和Ga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际依据.结果 表明,该矿床闪锌矿以富集Cd、Ga、Ge、Fe,贫Mn、Co、Ni、In为特征,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其中Ge和Ga均达到了伴生工业品位要求.类质同象是其主要赋存形式,Ge和Ga在闪锌矿中分布不均是其重要特征,Cu是影响Ge和Ga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耦合替代方式为3Zn2+(←→)Ge4++2Cu+和2Zn2+(←→)Ga3++Cu+.总体而言,该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MVT型铅锌矿床基本一致,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65.
太行山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太行山北段涞源杂岩体的腰部,是太行山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床。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含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木吉村矿床的含矿岩体闪长玢岩为高钾钙碱性I型侵入岩,具有较高的SiO2、Al2O3、Sr含量和Sr/Y比值以及(La/Yb)N,较低的Yb、Y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趋势,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微弱的正Eu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U、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总体显示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闪长玢岩的ISr为0.705 386~0.706 838,εNd(t)为-16.7~-14.9,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平均值分别为36.614、15.226、16.545,与木吉村矿床矿石中的硫化物铅同位素数值基本一致,Sr-Nd-Pb同位素共同表明其岩浆形成可能与有深源基性物质参与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认为木吉村含矿岩体可能主要来自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幔源物质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166.
铜矿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紧缺矿种之一,斑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铜矿又是我国铜金属的重要来源。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虽然规模较大,但品位较低,而矽卡岩型铜矿品位较高,但多数为中小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7.
16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9.
170.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件是σ1-σ3<4T和Pf=σ3+T。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地温梯度的影响,岩石由脆性变形向韧性变形转变。在无流体超压影响的情况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在300~450℃之间,大约在地壳15km处。当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增大时,韧性条件下的岩石变形行为由韧性向脆性变化,脆韧性转变的深度随之增大。从构造角度探讨热液成矿作用,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与流体压力、应变速率、裂隙的发育、介质的渗透率、温度变化等相关。岩石断裂的类型和方向影响岩石的渗透率,提供流体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控制矿床形成的深度、位置和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