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5篇 |
免费 | 904篇 |
国内免费 | 18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6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179篇 |
地质学 | 7619篇 |
海洋学 | 29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693篇 |
自然地理 | 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269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35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244篇 |
2015年 | 263篇 |
2014年 | 456篇 |
2013年 | 355篇 |
2012年 | 382篇 |
2011年 | 476篇 |
2010年 | 318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237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247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234篇 |
1998年 | 237篇 |
1997年 | 222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221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203篇 |
1992年 | 252篇 |
1991年 | 166篇 |
1990年 | 220篇 |
1989年 | 152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45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利山金矿床的各项地质特征,并重点就控矿构造问题进行了总结讨论,认为NWW向断裂带严格控制了所有金矿体的产出。NNE、NNW向断裂与NWW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了富矿段的产出。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这对该地区的找矿评价和开发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下庄矿田是我国花岗岩型富铀矿床的主要产地之一,竹筒尖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西北部地区。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阐述了竹筒尖铀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并对其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三位一体"的特殊地质环境是控制区内铀矿床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铜绿山矿田是鄂东南矿集区最重要的矽卡岩型铜铁金多金属矿田,其成矿与铜绿山岩株体关系密切。因此,查明该岩体深部展布和形态及其与周缘灰岩大理岩的接触关系,对矿田深部找矿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细致分析铜绿山岩体及岩株体、灰岩大理岩及捕虏体、矽卡岩矿体及矿化体等重磁异常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推测铜绿山岩体的边界,圈定铜绿山岩体内部灰岩大理岩捕虏体和矿化体,利用三维物性反演、2.5D重磁人机交互反演、3D重磁人机交互反演结果,结合钻孔、地质资料开展三维地质建模,获得了铜绿山矿田4 000 m以浅的岩体、矿化体的三维地质模型,为该区的靶区圈定及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黔东地区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其变质核杂岩为中元古界四堡群、梵净山群变质基底,其主滑脱面发育于新元古界底部的甲路组,同时在下江群、板溪群中出现一系列次级滑脱面,在其上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则发育伸展剥离正断层系统。该类型构造形成于加里东期末,是该区加里东造山期后隆升背景的产物。变质核杂岩构造与该地区的金、铜、铅、锌、锑及汞等矿产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分别受控于主滑脱带、次级滑脱带及伸展剥离正断层系统,且在剖面上矿物组合、成矿温度出现有规律变化,反映出该地区金及多金属矿产是受控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一个完整的、相互有机联系的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与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山西境内210个中酸性岩体的铝饱和指数,发现含矿岩体与非矿岩体的铝饱和指数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值,即铝饱和指数大于1.7的岩体基本与矿有关,小于此值的岩体绝大多数尚未发现与矿有关.铝饱和指数可能是反映岩体中矿元素活化释放程度或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本次探讨的重点,对评价其他区域中酸性岩的含矿性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9.
高硫煤矿闭坑后成为埋藏在地表以下深部的产酸污染场,对相邻含水层和周边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且因采动效应影响和矿井空间分布复杂导致相邻含水层的污染过程与污染程度评价困难。以某闭坑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SO4 2−作为特征污染物,考虑多煤层采动裂隙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影响,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闭坑矿区酸性矿井水中SO4 2−污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流体扩散系数对含水层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SO4 2−在二叠系童子岩组砂岩含水层中水平迁移面积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增大速率逐渐减小,垂向渗透系数扩大10倍,空间变异性增强;闭坑5、10、15 a后,最大水平迁移距离分别为215、414、612 m,最大垂向迁移距离分别达到50、65、70 m;而扩散系数越大,产酸时间越长,SO4 2−迁移距离和污染范围将随之增大,相较于水平方向,垂向上SO4 2−浓度变化对扩散系数的敏感度更高。基于模拟结果,结合闭坑矿区实际条件,针对性提出了“源头减量−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控与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将为该闭坑煤矿酸性矿井水污染治理与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同类矿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