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84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等学科,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岩相和重矿物类型和组合及其稳定性等的分析,详细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岩相特征,并重建古气候的演化特征。塔里木盆地侏罗纪主要属于温暖湿润气候,晚侏罗纪后期到早白垩世属于干旱炎热气候。  相似文献   
82.
孙荣双  季建清  高克勤  张越  周晶  马芳  徐芹芹 《岩石学报》2010,26(11):3397-3410
富含热河生物群鸟类和恐龙化石的辽西白垩纪地层属于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其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层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葫芦岛新台门地区一个实测剖面中蝾螈化石点下伏的两层火山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地层中火山岩夹层及火山岩颈的年代学测定,获得6组激光40Ar/39Ar年代结果。其中,下部层位中的流纹岩和安山质玄武岩样品XTM-3、XTM-5年龄结果分别为94.2±1.3Ma、93.7±1.3Ma;作为这一期喷发晚期就位的火山岩颈样品XTM-7的年龄结果为92.8±0.4Ma;而上部层位的安山岩和安山玄武岩火山岩夹层样品XTM-6、XTM-8、XTM-9年龄分别为110.1±1.0Ma、110.9±0.5Ma、93.7±1.2Ma。随后我们又从XTM-9位置的化石点下部采集样品XTM-9-2,进行实验验证。得到的结果表明,新台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记录了至少两期火山喷发事件,喷发时间分别为110Ma和93Ma。根据测年结果,新台门白垩系的蝾螈化石层应代表中国北方中生代地层中迄今所发现的有尾两栖类化石纪录的最高层位,可能与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或甚至与阜新组相当。  相似文献   
83.
《河南地质》2010,(12):47-47
近日,在浙江金衢白垩纪盆地东阳一带,首次发现一组约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恐龙、鸟和翼龙脚印遗迹化石群。该化石群共有3层,已发现翼龙等7种不同种类的脚印化石,共90多个脚印。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岩性、岩相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大同云岗龙化石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为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并详细讨论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各岩相的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恢复了云岗龙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5.
华南西南部博白-岑溪多金属成矿带是华南地区重要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的米场、油麻坡、三叉冲等中大型钨钼矿与晚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选择了该区典型岩体——三叉冲岩体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作用提供指示意义。三叉冲岩体由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1~104 Ma,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3~105 Ma。两种花岗岩都具有较大的化学成分变化,但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7.5~–6.5和–7.8~–6.7。我们认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中-高钾玄武岩成分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在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Na2O和K2O演化趋势;且具有更高的 CaO 和 Sr 含量;同时,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得多的 La/Lu 比值,这些证据都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并非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通过分离结晶形成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长英质麻粒岩+少量拉斑玄武岩成分部分熔融产生中酸性岩浆,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贡献的挥发分F使得细粒二云母花岗岩朝更富Na2O的方向演化。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以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为主。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与三叉冲钨钼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晚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的影响,桂东南地区处于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为基底的部分熔融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同时也为三叉冲岩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6.
《国土资源情报》2014,(2):F0003-F0003
正内蒙古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额仁诺尔盐池一带,是内蒙古最早载入国际古生物史册的恐龙化石产地。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生物群是我国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代表,恐龙化石种类多、分布广、保存完好,反映了世界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主要生物群特征;该地区恐龙化石出露良好,层序完整,上下接触关系清楚,是研究亚洲地区晚白垩纪的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人们在大兴安岭南部发现了多处与白垩纪花岗岩相关的锡多金属矿床,但并非所有该时期的花岗岩都与锡矿伴生.为了解花岗岩伴生锡矿的形成条件,本文对内蒙古北大山岩体中的含锡石(磨盘山)与不含锡石(窟窿山)花岗岩开展了锡石U-Pb年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及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并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浆演化物理化学条件的对比.结果表明,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和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0.2±0.7 Ma和139.9±0.7 Ma,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锡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4.9±1.4 Ma,时代均属于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高硅(SiO2=64.96%~76.71%),富碱(Na2O+K2O=8.28%~9.03%),过铝质(Al2O3=12.42%~15.88%)的特点.相对富集Th、Pb、Hf等元素,亏损Nb、Ta、Ti、Sr、P等元素.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明显富集,Eu异常明显.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与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在哈克图解上,随着SiO2含量增加,TiO2、FeOT、Al2O3、CaO、Na2O、P2O5含量逐渐降低,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二者具有同源性.但窟窿山样品的DI值为89,Sn含量为2×10?6;磨盘山样品具有较高的DI值(96~98),Sn含量高(15×10?6~36×10?6).从矿物学特征反演的物理化学条件推测,窟窿山岩体经历了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的过程,而磨盘山岩体在降温过程中氧逸度进一步降低.另外,在流体卤素含量上,黑云母的Ⅳ(F)、Ⅳ(Cl)指示磨盘山花岗岩(Ⅳ(F)=0.95~1.15,Ⅳ(Cl)=-3.66~-3.54)相较于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Ⅳ(F)=1.24~1.28,Ⅳ(Cl)=-2.96~-2.52)具有更高富集程度的Cl和F含量.综上,低氧逸度、高演化程度和高的F、Cl丰度是影响北大山地区花岗岩是否含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相似文献   
89.
张朝凯  李祥辉 《地质通报》2015,34(12):2236-2245
采用野外地质点观察、岩相分析及碎屑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南侧的朗县白垩纪混杂岩(KL)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乃东-金东-莫洛断裂为界,该断裂南侧具有以板岩/千枚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的特征,属于海底扇沉积,其碎屑锆石年龄谱有230Ma和530Ma 2个峰值,与南部的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极其相似;而该断裂北侧狭长地带的KL则主要为陆棚相板岩与大理岩,属于拉萨南缘沉积。为此认为,南部主体属于上三叠统郎杰学群,暗示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在西藏东南部的缝合碰撞边界可能是乃东-金东-莫洛断裂,而不是北侧的泽当-加查-朗拉岗则断裂或南侧的乃东-曲松-白露断裂。  相似文献   
90.
袁桃  吴驰华  伊海生  龚政  王立成  曾令旗 《地质学报》2015,89(11):2062-2074
本文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实测,室内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分析,研究了云南思茅盆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沉积学特征,详细了解了风成砂岩的发育特征,以期为研究区白垩纪古气候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我国钾盐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曼岗组主要出露一套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发育中—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好,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孔隙不发育,杂基含量少;2曼岗组中段发育具平行层理的石英砂岩,粒度分布呈双众数,带状分布,石英颗粒为浑圆状,颗粒表面见Fe、Mn质薄膜,颗粒表面具明显的碟形坑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风成砂岩,初步判定其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沉积;3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整体表现为干热型气候,曼岗组中段为丘间沉积,曼岗组上段和下段为沙丘沉积。其在搬运沉积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整体表现为氧化环境,风力较大,风速稳定,持续时间长。此外,可能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湿润性气候环境,这可能与大气降水、大气环流带的迁移,以及白垩纪海侵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