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7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2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699篇 |
海洋学 | 45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西藏萨迦三叠系修康群发现白垩纪箭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萨迦县北部发育修康群 (T3x) ,其岩性为一套灰绿色页岩夹灰色灰岩及灰色岩屑石英砂岩 .灰岩及砂岩均呈不同尺度的透镜体 ,大者长宽达几百m ,内部地层层序清楚 ,小者仅几cm .局部夹有砖红色页岩及灰岩 .本群以页岩夹灰岩及砂岩透镜体为特征 ,与标准剖面能很好对比 .修康群命名剖面位于萨迦县北边拉孜县中贝地区 ,产双壳类化石 :Halobiacharlyana ,H .cf.con vexa,H .cf.fallax ,H .ornatissima ,Palaeonu culasp ..邻区仁布、日喀则一带产有菊石Juvavitess… 相似文献
752.
753.
754.
北美西部内陆白垩纪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前人建议的期,即陆生脊椎动物"期"或陆生哺乳动物"期"名已过十二个,但其中具有精确的定义者甚少,仅有少量的建议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本文定义或重新定义了10个陆生脊椎动物"期",包括了西部内陆从最老至最新的全部白垩纪—Comobluffian期(~提塘期至欧特里沃期)、Buffalogapian期(~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特期)、Cashenranchian期(~早阿普特期至晚阿尔布期)、Mussentuchian期(~晚阿尔布期至塞诺曼期)、Fencelakean期(土伦期至晚塞农期)、Aquilan期(~晚塞农期至早坎潘期)、Judithian期(~中坎潘期)、Kirtlandian期(~晚坎潘期)、Edmontonian期(~坎潘期末期至早马斯特里赫特期)以及Lancian期(~早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每一个"期"的开始由一种恐龙或哺乳动物种类的首现来定义,而其结束由后续的"期"的开始来定义。这样定义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代表了完整的白垩纪时间表。但有些时间段(尤其是Neocomian(尼欧克姆期)的大部分以及部分"中"白垩世的一部分)缺乏足够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征。这些白垩纪陆生脊椎动物"期"构成了一个能使北美西部内陆的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得以序和解释年代表。 相似文献
755.
756.
757.
浙江中生代植物化石之产地,虽常见於各地质报告,然其确切之内容则从未道及。去冬地质研究所陈恺,郭鹤俊两先生以采自兰谿,寿昌两县之植物化石交笔者鉴定时,觉其大部与福建坂头系之植物相似,而应为下白垩纪Wealden期之产物。今夏,复趁去浙西调查之便,除对上述两处之标本有所增补外,并添采诸暨五泄一地。惜三处之标本均多破碎,属种亦少,尚难详作研讨,兹将已经初步鉴定者列下: 相似文献
758.
759.
760.
现代大洋红色粘土形成于沉积速率和生产力都极低、相对氧化的深海环境(CCD界面之下),在元素地球化学上有以下特征;①主量元素中Fe主要为陆源输入,低度富集,但Fe3 /∑Fe值很高,主要以Fe3 为主;Mn主要以MnO2自生沉积,高度富集;Ca强烈亏损;②微量元素Co、Cr、Cu、Ni、V、Zn在红色粘土中基本为低度富集,个别富集程度异常高者,可能受到热液的影响;③红色粘土中Ce出现强烈的正异常,这是沉积速率极低的相对氧化条件下,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吸附沉积所致;④红色粘土中有机碳含量极低,而且反映生产力状况的Si、P、Ba均表现为亏损一低富集,反映了极低的生产力.极低的沉积速率和生产力很可能在红色粘土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白垩纪大洋红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现代大洋红色粘土有很大的相似性,Fe主要以Fe3 为主,Mn富集;Co、Cr、Cu、V、Zn亏损一低度富集;有机碳含量极低,Si、P、Ba亏损一低度富集,但细节上两者又存在一些不同:大洋红层中Ca出现高富集,反映其沉积在CCD界面之上或附近;大洋红层中Mn主要为MnCO3,这是CCD界面附近或之上,MnO2随埋藏加深被还原所形成;Ce在红层中出现强烈负异常,说明底层水中Ce亏损,暗示了Ce亏损的氧化洋流.由于白垩纪大洋红层的沉积速率普遍高于现代大洋红色粘土,其形成主要受氧化的底层洋流控制.这种富氧洋流很可能是C/T缺氧事件后大气CO2降低、氧含量增加、全球变冷,使得海水溶解氧浓度相应增加所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