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95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由于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大气CO2浓度跟温度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的快速增温事件,伴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增加,通过研究这些气候相似型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早期(约67~52 Ma)是地质历史时期中典型的温室气候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快速和短暂的增温事件(热事件)。热事件的发生伴随着碳同位素负偏移(CIE)、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变浅、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及温度升高等现象,一些热事件同时还出现了环境变化和生态效应。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研究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之间的耦合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和生物变化。文章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早期的热事件识别、触发机制及碳来源作了综述并提出展望。目前全球近200个地点发现系列热事件记录,绝大部分记录来自海相沉积,陆相沉积记录很少;热事件的触发机制主要有天文轨道周期、火山活动、地外天体撞击、构造抬升作用等观点;热事件碳来源主要有泥炭、永久冻土、甲烷水合物、火山及地外天体。在今后的热事件研究中应加强:1)陆相记录及其与海相记录的对比研究;2)不同热事件触发机制研究,尤其是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增温事件(LMWE)等这些能够造成严重环境变化和生态效应的热事件;3)碳来源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几大碳库碳释放的通量和特征,并且结合地质记录、模型模拟及示踪元素来揭示热事件的碳来源。

  相似文献   
162.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助于正确理解这一差异旋转的机制.对采自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和古近纪岩石的(51个采点)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牡丹江断裂东侧的佳木斯地块内部的穆棱、鸡西、七台河和桦南地区旋转样式一致,整体发生了30°~40°的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很可能发生在晚白垩世末之后.华北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差异性相对旋转很可能与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作为深俯冲带的牡丹江断裂的重新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3.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4.
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新昌拨茅白垩纪火山盆地千官岭金银矿区深部隐伏矿体作了立体评价,指出了千官岭矿区具有2个成矿构造层;预测了深部隐伏矿体的可能位置;提出了在火山洼地中找矿,应注意在不同火山构造层中寻找不同类型矿床的观点,初步形成了陆缘火山盆地中金银矿床立体评价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5.
166.
沉积盆地中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可揭示沉积物的地质信息.笔者通过对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系淘淇河组-太平林场组砂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砂岩薄片碎屑成分统计表明:淘淇河组-太平林场组时期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包括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物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及低级变质岩.盆地不同位置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母岩类型有所不同.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在淘淇河组-太平林场组沉积时期,小兴安岭仅在太平林场组时期不是盆地主要物源区,而佳木斯地块一直是盆地东部的一个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从介形虫动物群论南雄盆地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显球 《广东地质》1991,6(3):61-72,T002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