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因格井坳陷下白垩统音戈壁组上段湖相白云质泥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据此探讨了其 对构造背景、源岩属性及古沉积环境重建的意义。研究表明:白云质泥岩具有富Ca,Na,Sr,U,V 元素,贫K,P,Ba, Rb,Sc,Th,Zr 元素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大(59.29×10-6~283.80×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δEu 为中等偏 强的负异常(平均值0.62),δCe 无异常(平均值1.01)。构造判别图解及δEu 异常特征共同指示白云质泥岩源岩具有大陆岛 弧和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稀土配分模式及源岩属性判别图解指示白云质泥岩源岩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为主。垂向上巴 音戈壁组上段整体为干旱、厌氧、偏强还原的咸湖环境。古气候、古盐度及氧化还原指标在巴音戈壁组上段中部和下部界 面变化明显。在下部(K1b2-1) 干热环境下出现过相对湿冷的沉积过程,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也均与干热-冷湿演化具有 耦合性,即在厌氧的、偏强还原的咸湖沉积环境下存在短暂的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62.
记鱼粪化石     
尹赞勋 《地质论评》1945,10(Z2):89-96
壹、译名问题各地质时代脊椎动物之粪便,因其产状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秘鲁海岸外若干岛屿上所积之鸟粪,西班人名之曰guano,系秘鲁语huanu之转音。Huanu原为粪之通称,转  相似文献   
63.
珠江口盆地的沉积充填与珠江的形成演变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地区沉积物渐新统与中新统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物源突变事件。这一沉积地质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发生跳跃、滇西高原以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快速隆升等一系列地质构造事件十分吻合,是珠江以及珠江口盆地搬运—沉积—充填演化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变。Ca/Si、CIA以及Al2O3等参数变化显示,珠江侵蚀区极有可能由渐新世近源硅酸盐为主的华南沿海地区拓展为中新世远达青藏高原东麓的云贵高原碳酸盐为主的地区,流域范围突然扩大。同时伴随沉积物供给增大,造成珠江口盆地从渐新世富砂为主的沉积堆积体系转变为中新世以来以泥为主的沉积堆积体系,显示出珠江的发育演化以及中新世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在南海北部的沉积充填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南海北部地区油气藏的形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4.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白云鄂博矿区在旷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的进展。在矿物学研究方面,除以往研究过的一百多种矿物外,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相继发现并研究了含铌锐钛矿、含铌钙钛矿、锶铁钛石、水磷钙钍石、白云鄂博矿、未命名氟碳酸盐新种矿物、珀硅钛铈铁矿、硅钡镁石、带云母等矿物;发现了矿物间的共生和交代关系。在岩石学研究方面,找到了霓长岩,发现了霓长岩化作用,确定了火成碳酸岩岩石的存在。在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方面,提出了稀土稀有金属矿化与火成碳酸岩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65.
根据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孢粉藻类组合及分析,并结合整体沉积背景,分析白云凹陷不同相带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确定不同相带烃源岩的成藏贡献。研究表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_1型,来源为藻类等水生生物,其干酪根δ~(13)C值最轻,δ~(13)C值-28‰。恩平组浅湖相和文昌组浅湖相有机质均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干酪根δ~(13)C值约为-27‰,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极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恩平组海侵湖相烃源岩富海相沟鞭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干酪根δ~(13)C值最重,约为-25‰。白云凹陷原油δ~(13)C值主要介于-28‰~-27‰,主要来源于文昌组和恩平组的浅湖相烃源岩,原油类型的分布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个别近洼陷的井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贡献,恩平组海侵型烃源岩对成藏几乎无贡献。  相似文献   
66.
南羌塘拗陷中侏罗统布曲组结晶白云岩作为盆地最优质的储层是通过埋藏成岩过程中封闭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高孔隙度与封闭系统中白云石化反应有关。根据对羌资11井和羌资12井布曲组的岩石结构分类、碳氧同位素组成及温度计算、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结果,可以认为:结晶白云岩碳同位素值分布区间较窄(2. 86‰~4. 27‰),氧同位素值随着白云石晶体变粗(自形程度变差)逐渐偏负(-3. 27‰~-8. 17‰),显著低于保留原始组构的白云岩,表明结晶白云岩碳源来自于先驱灰岩中的碳,其白云石化作用应是在远离大气水的封闭成岩环境中进行;结晶白云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区间为90~140 ℃,且随着白云石晶粒变粗(自形程度变差),均一温度呈升高的趋势,与氧同位素计算温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白云石化作用过程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白云石随地热增温而生长,并非受外来流体的影响。开放系统中的白云石化作用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形成没有实际意义,而埋藏成岩过程中封闭系统的白云石化是形成南羌塘拗陷优质储层最为重要的成岩机制。  相似文献   
67.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68.
【研究目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与碳酸岩关系密切。在白云鄂博矿区外围,西矿区西南部中新生代沉积覆盖区,也存在一定规模的碳酸质岩石,其成因属性对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具有启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发现,该碳酸质岩石实际为火成碳酸岩。【研究结果】碳酸岩总体受流体交代程度较弱,根据矿物组成,可分为白云石型和方解石型两种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碳酸岩样品富Sr(>4940×10-6),Mn(>2150×10-6)以及Ba(>106×10-6),REE平均含量为938×10-6,远高于本区沉积碳酸盐岩;样品全岩δ13CV-PDB和δ18OV-SMOW值范围分别为:-3.7‰~-4.2‰和6.7‰~7.7‰,为典型原始火成碳酸岩特征;岩石具有较均一的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2815~0.703185,表明它们为地幔...  相似文献   
69.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储集层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其次为微晶白云岩。根据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细—中晶白云岩与微晶白云岩在阴极发光特征方面很相似,都不发光,且在Mg、Ca、Fe、Mn、Sr和Ba含量方面也没有区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的细—中晶白云岩是微晶白云岩在准同生期重结晶形成的,控制重结晶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准同生白云石化的蒸发卤水下渗。这一认识为确定研究区白云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
对产于内蒙白云鄂博晶态富Ti和Fe2 的硅钛铈矿Ce4Fe2 (Ti,Fe2 )2Ti2Si4O22进行了晶体结构的精测,求得晶胞参数:a=1.34656(15)nm,b=0.57356(6)nm,c=1.10977(12)nm,β=100.636°(2),晶胞体积V=0.84239(16)nm3。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Z=2。晶体结构测定中分别用P21/a和C2/m空间群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