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77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内蒙古甲生盘铅锌硫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甲生盘铅锌硫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赋存于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地层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并受同生断裂影响,区内矿石层纹状、角砾状和浸染状构造发育。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早期沉积硫化物3δ4S值变化范围在17.0‰~31.5‰之间,均值为23.9‰;后期穿插脉状硫化物3δ4S值变化范围在13.1‰~31.1‰之间,均值为24.1‰;二者3δ4S值相近,均属海水硫酸盐来源,后期热液改造作用微弱,火山活动对该矿区成矿作用直接贡献不明显;围岩3δ4S值变化范围在7.7‰~15.1‰之间,均值为10.2‰,明显小于矿石硫化物的3δ4S值,亦属海相沉积范畴;矿体北翼发育海西期花岗岩,但其对矿体的改造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2.
辽宁五龙金矿主成矿阶段成矿持续时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将五龙金矿的内生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分别为纯石英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黄铁矿—辉铋矿—石英阶段(Ⅲ)、多金属硫化物—灰色石英阶段(Ⅳ)、碳酸盐阶段(Ⅴ)。对其中具有工业矿化的第二(Ⅱ)和第四(Ⅳ)主成矿阶段进行了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法测年,上述两个阶段年龄值分别为120±3Ma和112±1Ma,说明一个中、大型金矿的形成,其主成矿阶段可能要持续8Ma左右。Sr同位素的初始值(Ⅱ:I_(Sr)=0.71541±0.00008,Ⅳ:I_(sr)=0.71603±0.00006)表明,不同成矿阶段的成矿物质来自同一源区,且以壳源为主。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高温下重同位素分馏逐渐运用到地球化学领域.为了探索岩浆演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Cu同位素分馏,文章对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同来源、不同演化阶段的两套岩浆岩(闪长岩包体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Cu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闪长岩包体的δ65Cu值集中在+0.08‰-+0.35‰之间,平均值为+0.25‰,花岗闪长岩的δ65Cu值为+0.42‰~+0.87‰,平均值为+0.60‰.△65Cu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包体≈+0.4‰,并且δ65Cu值与样品w(SiO)变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合地质学及同位素方面考虑,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可能是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Cu同位素分馏所致.在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演化过程中,随着岩浆去气作用,63Cu随HS-、Cl-等挥发分优先进入气相,导致残留岩浆熔体相对富集65Cu.此外,两者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也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离有关,矿物结晶分离时,基性矿物富集63Cu,而残余熔体则富集65Cu.  相似文献   
104.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5.
记述了广东省南雄盆地上白垩统主田组3组恐龙行迹,由杨梅坑足迹点的足迹命名了南雄鸭嘴龙足迹(Hadrosauropodus nanxiongensis ichnosp. nov.)一新种;古市足迹点的足迹归入鸭嘴龙足迹一未定种(Hadrosauropodus isp.)。这是中国鸭嘴龙足迹属的首次描述,将该足迹的分布从北美拓展至中国,并为南雄盆地存在大型的鸭嘴龙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还整理了中国已描述的大型鸟脚类足迹:中国足迹(Sinoichnites)被定为非正式的塑模标本;扬子足印(Yangtzepus)被归入兽脚类足迹;禽龙足迹(Iguanodonopus)被认为是裸名,归入禽龙足迹(Iguanodontipus);嘉荫足迹(Jiayinosauropus)增加了新材料并得以具体描述;内乡足迹(Neixiang footprint)得以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龙永煤田现有煤矿状况调查分析发现:许多矿井已步入“花甲之年”,接近矿井服务年限。为了保障我省能源安全,应当采用有效勘探方法,方能使它们“返老还童”。研究发现危机矿山延长服务年限的几种勘探模式是:其一为扩大(延伸)勘探模式;其二为小型井田(块段)勘探模式;其三为资料分析研究模式。经探采对比发现,采用这三种勘探模式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一大批老矿井青春再度焕发。  相似文献   
107.
禄丰老长阱含新的蜥龙动物群地层剖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介绍禄丰县街乡老长阱村附近侏罗系剖面,并与禄丰盆地侏罗系剖面进行对比,对老长阱上禄井组(中侏罗统)蜥龙动物群的性质人予确认,改写了自1938年研究禄丰群以来,上禄丰组无蜥龙动物群的历史,对研究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析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08.
张萍  王玉生 《矿物岩石》1997,17(2):89-93
本章系统研究石源龙地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粒状碎斑熔岩、英安岩、星村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铷锶同位素地质年龄,并根据锶、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含量讨论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波龙矿床发育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一期花岗斑岩,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波龙矿床的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波龙矿床三期斑岩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三期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62-0.70711和0.70567-0.70850,εNd(t)分别为-4.0--3.1和-8.0--2.4,εHf(t)值分别变化于2.5-6.9和3.3-6.9,表明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花岗斑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但其具有较高εNd(t)值(-0.7--0.2)和εHf(t)值(1.3-12.2),可能表明花岗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波龙斑岩铜金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北俯冲末期,其成岩-成矿可能与洋壳俯冲关系密切,但波龙矿床的三期斑岩均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可能表明在120Ma南羌塘地块南缘开始逐步加厚。  相似文献   
110.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