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55篇
  免费   4315篇
  国内免费   5765篇
测绘学   2306篇
大气科学   2318篇
地球物理   2757篇
地质学   16767篇
海洋学   4582篇
天文学   276篇
综合类   2610篇
自然地理   4219篇
  2024年   254篇
  2023年   896篇
  2022年   1141篇
  2021年   1202篇
  2020年   856篇
  2019年   1088篇
  2018年   757篇
  2017年   761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942篇
  2014年   1635篇
  2013年   1252篇
  2012年   1557篇
  2011年   1491篇
  2010年   1509篇
  2009年   1592篇
  2008年   1667篇
  2007年   1524篇
  2006年   1544篇
  2005年   1406篇
  2004年   1270篇
  2003年   1171篇
  2002年   1118篇
  2001年   1058篇
  2000年   831篇
  1999年   806篇
  1998年   787篇
  1997年   775篇
  1996年   710篇
  1995年   610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472篇
  1992年   494篇
  1991年   386篇
  1990年   409篇
  1989年   248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辉绿岩墙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区辉绿岩墙群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中等TiO2(1.19%~1.59%)、高MgO(5.51%~7.88%)、贫K2O(0.04%~0.84%)和P2O5(0.10%~0.20%)、Na2OK2O为特征;高场强元素(HFSE)丰度特征显示其为E-MORB型或过渡型玄武岩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显著[(La/Yb)N=1.93~3.61,LREE/HREE=3.01~4.10],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略富集型.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综合分析推测,它们可能形成于一种裂谷向MORB环境过渡的构造环境,即初始小洋盆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2.
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云县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68.57%,K2O/Na2O值平均为1.67,相对富钾,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酸、碱度低于同类岩石平均值,而镁铁组分高于平均 值,显示岩石偏中性,与同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特征类似.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3.66%,A/CNK平均为1.1,呈铝过饱和,CIPw计算结果均出现标准矿物刚玉分子(105).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平均为240.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为8.88~9.41,分异不是很大,Eu为中等负异常,銭u为0.52~0.57.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岩石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相当于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锆石颗粒U-Pb测年结果显示,源岩的形成年龄最晚是晋宁期(778 Ma),岩体主体形成于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其中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和207Pb/235U年龄分别为49 Ma和61 Ma,反映在云县岩体中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33.
本文根据GPS卫星反射信号在海洋参数测量、无源雷达目标探测以及大地测绘中的应用,从天线接收、信号处理运算和多路径信号抵消角度,详细地研究了GPS卫星反射信号增强技术,给出了相应天线和电路结构及信号处理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技术能增强GPS卫星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134.
作者研究三维变系数抛物方程 Douglas交替方向隐格式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采用 H1能量估计方法 ,证明格式按离散 H1范数是绝对稳定的 ,并且收敛阶为 O(Δ t2 + h2 )  相似文献   
135.
蓝东兆  方琦  顾海峰  李超 《台湾海峡》2004,23(4):453-457,i005
本工作通过分析厦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甲藻休眠孢囊,发现了1种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休眠孢囊,及两种有害甲藻休眠孢囊: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了培养。并初步研究了该藻的毒性及贝类对其毒素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中的塔玛亚历山犬藻是有毒的.它的较适宜生长环境条件是:水温20~25℃.盐度为25~30,光照度为3000~50001x.塔玛亚历山大藻在每年的4月26日至6月10日、10月11日至11月20日可能会形成有害藻华,危害厦门海域的海洋生物并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6.
舟山枸杞水域的污损生物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1988年9月~1989年9月在舟山枸杞乌里西岙水域进行挂板试验的结果。共获污损生物135种,其中,近岸的油库码头获77种,远岸的养殖筏获110种。动物以亚热带高盐性种类为主,三角藤壶Balanustrigunus、小海葵Actinia、柯氏分胞孔苔虫Celleporinacostazii、西方三胞苔虫Tricelariaoccidentalis、艾氏美熄Cltiaedwardsi、广口小桧叶螅Sertularellamiurrensis等占优势,藻类常见的有长石莼Ulvalinza、肠浒苔Enteromorphyintestinalis和日本多管藻Polysiphoniajaponica。枸杞污损生物的附着期主要在夏季,附着量也以夏季最大。不同地点附着量的差异极大。夏季由于近岸三角藤壶大量附着,故生物量明显大子远岸,其他季节均是远岸大于近岸。夏季近岸三角藤壶的覆盖面积达100%,生物量达18119g/m2,占污损生物总生物量的98%。故夏季是污损生物防除的主要季节,三角藤壶是防除的主要对象。与1975~1976年嵊山污损生物进行比较,发现两地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极为相似,说明10多年以来嵊山  相似文献   
137.
为了制定分异堆积机制.以及开发和加工陆架上细粒分散状金,必须有关于该金属在河-海壁垒区迁移形态的资料.在一系列文章中刊登了有关较高的金含量趋向于有机质高浓度区的论述.其中有细粒金在陆架区河口边缘部分高度分散的生物成因粉砂质软泥中富集实际资料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8.
近江牡蛎作为重金属污染生物指示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陆超华 《台湾海峡》1994,13(1):14-20
对近江牡砺作为监测广东岸海域Cu,Zn,Cd,Pb污染的生物指示种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应用POLYDIV统计技术对采自广东沿岩海域14个站点的近江牡盛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受Cu,Zn,Cd污染的地理分布类型与广东沿海排放的工业废水的分布以及潮间带生物和表层沉积物的Cu,Zn,Cd含量分布相一致,因此,近江牡蛎可作为监测研究Cu,Zn,Cd污染的可靠生物指示种,但能  相似文献   
139.
郝林华 《海洋科学》2001,25(9):12-14
电位溶出分析(PSA)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一问世便在测定海水中痕量元素方面表现出很大优越性。微分电位溶出分析(DPSA)较单纯的电位溶出分析其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已应用于海水中痕量金属元素的常规测定。但对于测定生物样品中的痕量元素,方法目前报道不多。 本文采用国产微机化电位溶出仪介绍了动态富集──静态微分溶出分析方法,对摄食了Cd污染的配合饵料的鲈鱼体内所积累的Cd进行了测定。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数据准确可靠,结果令人满意。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  相似文献   
140.
核电站对海洋环境及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沫  蔡泽平 《海洋科学》2001,25(9):32-35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核电事业。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报道,至1999年,世界上共有31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其中运行中的反应机组有436座,在建中的有38座,1999年核电发电量达2 394.63TW·h[1]。 核电站由于其自身的生产特点,会对其所处的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许多核电站建在水源充足的沿海一带,大量的高温排放废水势必对邻海水域环境造成影响。冷却水系统对水体的抽吸,会使水中的生物被携带进入冷却水系统而受到损伤。有些核电站(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为了防止污损生物对冷却水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