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2篇 |
免费 | 584篇 |
国内免费 | 8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5篇 |
大气科学 | 362篇 |
地球物理 | 460篇 |
地质学 | 2855篇 |
海洋学 | 301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222篇 |
自然地理 | 4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12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71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5篇 |
1947年 | 2篇 |
1946年 | 5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6篇 |
1943年 | 5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42.
重庆地区的岩溶塌陷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岩溶溻陷的一般分布特征并对歌乐山等六个塌陷区作了详尽论述,对其形成机理作了一般性探讨。 相似文献
43.
沉积矿床研究若干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矿床包括:①海相、湖相沉积的煤、磷、锰、铁、重晶石、石膏、油气等矿床;②风化壳、古风化壳矿床如风化壳铝、锰、镍、粘土、稀有等矿床③外生沉积后在表生条件改造的沉积改造矿床如Hg、Pb、Zn、Sb等硫化矿及碳酸盐岩中菱铁矿等沉积改造矿床。近年来对其沉积微相及成矿机理研究均有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44.
南海及其毗邻海域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重要生成源地,提前和精准预测TC生成,是进行TC路径、强度变化和风雨预报以及减轻TC危害的前提。回顾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于TC生成的环境要素、物理机制、主要天气环流形势的相关研究进展。初步分析了TC初始扰动在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下,菲律宾群岛地形动力作用对于南海及其毗邻海域TC生成的直接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与地形动力作用有关TC生成方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5.
46.
多部多普勒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系统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双多普勒雷达组网同步观测,如何从同步观测的暴雨资料中反演三维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项目需要,建立了国内首套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软件系统,并反演出2001年7月13日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到的一个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果显示,该三维风场结构合理,系统能满足外场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7.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现今构造块体边界断层上表征剪应力及法向应力等综合影响的危险度分布.结果表明,上、中地壳层危险度分布中危险度较高的地段多数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大震区域基本一致.包括2008年汶川8.0级等大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分别对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两种不同构造格局进行试算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分层与物性明显变化对汶川大震的孕育发生均起了关键性作用.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强度分布图可见,高原东部整个边缘地带均接近应变率强度的陡变带.其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陡变最为明显,西侧应变率强度是东侧的近4倍,而且断裂带东侧应变率强度等值线衰减比西侧快.反映了汶川大震逆冲型发震断层地区独特的特征.此外,由计算得到的应变能密度分布图可见,龙门山断裂带在上、中地壳层中均位于宽度相同、其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的高应变能密度带中,在上地壳层这个带的东西两侧则是应变能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在中地壳层,其强度在断裂带东侧逐渐向东衰减,西侧应变能密度高,而东侧应变能密度较低.表明在印度板块强烈推挤作用和高原各构造块体相互制约及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特殊构造环境中,高原地壳物质向东水平运动,受到龙门山断裂带东侧介质刚性强度较大的四川盆地阻挡,使得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在大震前已积累了相当水平的应变能,并同时处于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8.
平邑左庄石膏矿区曾发生过3次地面塌陷,但井下实地调查发现,该矿区地面塌陷并非地下采空塌陷波及地表后而引发的地面塌陷。根据矿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矿方法及井巷工程布置等因素,分析认为地面塌陷原因是矿山布置的第一开采中段未预留出足够的顶柱厚度,致使井下回采时揭穿矿房顶柱接触到上覆第四纪松散盖层,第四纪孔隙水携带泥砂泄入矿坑发生潜蚀作用,在矿房顶柱与第四纪松散盖层之间形成"天窗式"砂漏,第四纪松散盖层中逐渐形成土洞,土洞扩大并塌陷后引发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49.
模拟堆载作用的黄土边坡土体变形机理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研究了堆载作用下不同深度、含水量和围压的原状黄土的变形和破坏特征,并从黄土的微观结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结合黄土边坡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堆载作用下黄土边坡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含水量和围压的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抗剪强度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使黄土坡体的某些部位形成了堆载作用下不利于黄土材料强度保持的含水量和围压的组合,导致了这些部位黄土的变形破坏,进而诱发坡体的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50.
劈裂灌浆技术能有效改善堤防工程质量,此技术在堤防防渗工程中被广泛推广,它能形成垂直连续的防渗帷幕,并且灌入堤身的泥浆析水固结后易与堤体融为一体,不破坏堤身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