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5篇 |
免费 | 442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248篇 |
地质学 | 972篇 |
海洋学 | 1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6篇 |
1946年 | 7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地集约利用能够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而城市化水平又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且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市已经从拮抗期过渡到磨合期,但是还没有进入协调期,说明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还未完全达到完全协调发展的程度;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普遍较低,从2003年开始呈现出逐年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3.
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旱作区35个气象站1961-2007年日降水量和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7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旱作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REOF把甘肃旱作区年降水量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陇东、陇中西部、陇中东部和陇南。结果表明:①在0~100 cm各层土壤中,耕作层0~30 cm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好。②旱作区降水量和耕作层土壤湿度存在着一致的年际振荡趋势。各地土壤增湿时间与旬降水达到20 mm的时间基本一致。③耕作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量的敏感性随深度逐渐降低,陇中土壤湿度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陇东南。④不同级别的降水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级别降水之间,土壤湿度的差异极其显著。降水级别从“较强-强”,土壤湿度增幅最大。建立了土壤湿度与不同级别降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44.
245.
甘肃北山造山带红石山地区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5万红岭幅等3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石,均表现出高的正εNd(t)值和较低的TDM值,而且变化范围很小,揭示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岩同位素成分均一,且主要来源于地幔。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存在,可能对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6.
甘肃北山勒巴泉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勒巴泉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3层结构的特征,即结晶基底、中间韧性盖层、上部脆性盖层,其间分别被基底剥离断层和盖层剥离断层分割。本文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的组成、空间展布、结构构造和典型的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和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47.
248.
249.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5,79(3):432-436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ssil Ginkgo huttonii Cuticles from the Jurassic in Gansu, China,Diatom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Paleo-environments in Dahyab Tso (Taicuo) Lake, Xi‘zang (Tibet),^40Ar/^39Ar Dating for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on the Feidong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Tectonic Origin of Klippen at the Foot of the Wuliangshan Thrust Belt, Western Yunnan…… 相似文献
250.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地下水补给和更新能力的评价.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和可更新性是当前较为新颖的方法之一.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的隐伏岩溶地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复杂,常规的地质勘探方法所能提供的水文地质信息有限,环境同位素方法在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及可更新能力方面发挥了优势,可对传统方法进行补充和验证.其结果表明,研究区隐伏岩溶水形成较早,且有大量现代水的混入,平均混入量为54%.说明区内隐伏岩溶水的补给和更新能力较好.环境同位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大岔河隐伏岩溶水为一相对独立、半开放的水文地质单元,其补给来源部分为流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部分为东南部三道沟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根据环境同位素EPM模型计算,地下水的滞留时间为36 a.地下水储存量为1.314×108 m3; 储水系数为7.29×10-3.这一结果与传统勘探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环境同位素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