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4篇 |
免费 | 451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248篇 |
地质学 | 972篇 |
海洋学 | 1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6篇 |
1946年 | 7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产于西秦岭南缘的大水金矿是一个新型金矿床。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水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较系统研究认为,大水金矿床的方解石中的包裹体以气液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的CH4、CO、H2的含量反映属氧化环境;液相成分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Cl-次之;阳离子以K+为主,Na+次之。Au在成矿流体中以AuSO42-络合物的形式迁移。矿床成矿温度为120℃~220℃,属中低温范畴。w(NaCleq)盐度为2.7%~9.1%,密度为0.875~0.970g/cm3。流体水的δD值为-101‰~-61‰,δ18O(SMOW)为-0.3‰~19.42‰,δ18OH2O为-4.32‰~8.33‰,显示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δ13C值趋向热液成因。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为一层控—浅成-超浅成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交代型金矿床,为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33.
大桥金矿地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北缘,位于合作—两当金锑汞成矿带东段。金矿化赋存于三叠纪下部建造层下岩组(Ta-1)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均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沉积特征明显。金矿化严格受硅质角砾岩控制,金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纹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等。综合上述认为,该金矿具有明显的层控和岩控特征,属沉积改造型金矿。该矿床的发现对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4.
235.
236.
237.
甘肃丁家梁金矿主要为微细浸染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产于志留系的变质碎屑岩中,矿化受160°~340°方位主应力挤压形成的复式背斜构造所控制,矿体赋存于复式背斜核部及其北翼的蚀变破碎带中,围岩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矿床成矿作用受地层岩性、次级构造及印支期岩浆活动诸因数控制,适宜的容矿环境和适当的温压条件是金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38.
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甄别县级单元城镇发展收缩状态、类型成为其城镇化发展分类施策的关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耦合交互的城镇发展评价指标,借助象限图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县域、县城人类活动实体地域进行城镇发展状态识别和分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素探讨,最后以黄河流域甘肃段62个县级单元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甘肃段大多数县级单元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县域发生收缩的县级单元14个,县城发生收缩的共21个,大部分县城发生收缩与供给侧改革、去工业化相关。(2)区域内绝对扩张型或绝对收缩型的县城数量均多于县域,各县城间城镇发展失衡,增减分化严重。(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地方发展活力、开发建设力度是影响县城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4)县域与县城各主导因子的交互作用规律均表现为收缩型>扩张型,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县域县城收缩发展态势的好转。研究提出了基于象限图的城镇收缩类型甄别方法,实证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甘肃段各县级单元的规划建设引导提供依据支撑。 相似文献
239.
通过对甘肃省陇南文康地区的地质背景分析,采用区域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7种常量元素含量数据,分别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S-A(能谱密度-累计面积)多重分形滤波法,确定成矿元素(以Au为例)异常下限值,圈定化探异常。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面积小、数量多,传统统计法圈定的面积较大;两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与研究区内已知的矿点吻合度高。本次研究认为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基本位于传统方法所圈定异常的内带之中,重点突出,与矿床空间位置对应关系较好,便于野外开展工作。同时在传统异常周边提取了部分低背景区的弱异常,这些弱异常可作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新靶区。 相似文献
240.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地震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研究.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近似呈SE-NW方向展布, 总长度约15 km, 震源优势深度分布范围为8~14 km, 平均深度为10.4 km.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和主破裂附近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错断, 二者倾向在空间上近似垂直.东北倾的大河家断裂是主震的发震断层, 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发生在一条西南倾的反冲盲断层上.余震序列基本发生在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内, 且高速异常和余震序列的形态高度吻合, 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是控制本次地震和余震形态的主要深部构造因素.本次地震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上地壳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体内进行应力积累和释放, 从而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