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30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261.
由于番禺B洼钻井数量较少,加之已钻井揭示古近系含砂率高,且受限于三维地震资料尺度和分辨率,导致对深层古近系诸如沉积相、井旁构造及物源等等各种地质问题缺乏深入了解。鉴于FMI成像测井技术在解决诸多地质问题中的优异表现,在研究区进行了应用,得到了4项研究成果:准确识别出了恩平组、珠海组和珠江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类型和沉积环境;在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了大量的微断层、高阻缝和高导缝;获得了交错层理倾向的统计数据;得到井旁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此外,还获得了2点启示:推测FMI图像上解释出的微断层和微裂缝促进了油气在深层的垂向输导,非常合理地解释了成藏事实;该井古近系储层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物性。简而言之,由于此次FMI成像测井在番禺B洼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有益的启示,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将大大降低今后勘探的地质风险,极大推动了该区古近系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262.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古地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拗陷两个构造演化阶段,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特征。本文根据前人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编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纪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地层和新近纪珠江组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神狐组发育有冲积扇和河湖相,主要分布在珠三坳陷南断裂的狭长地带。文昌组沉积半深湖—深湖相,恩平组水深变浅,河沼相广泛分布。珠海组岩相古地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海陆过渡相沉积。随后海平面振荡上升,珠江口盆地处于陆架—陆坡环境,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对整个珠江口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为详细研究盆地内各区块的岩相古地理演变提供了区域背景,也为区域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63.
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微体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海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层序地层的年龄主要自于浮游有独虫生物事件的测年资料,根据珠江口盆地实际情况和参照历年来各家常用的化石带年龄,初步建立了适合本区新生代晚期海侵层序分析的微体生物事件和化石带的年龄。  相似文献   
264.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沉积盆地在裂陷期的沉积和沉降特征基本相似,但是两者在裂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沉积和沉降速率都表现为幕式变化特征,其中沉积速率表现为“两快三慢”的特征而沉降速率表现为“两快一慢”的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表现为“地堑式”变化特征,但是沉降速率表现为“台阶式”上升的变化特征。琼东南盆地“台阶式”上升的沉降速率推测主要是受到海南地幔柱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而向西北漂移的影响,这也与南海西北部的岩浆活动以及周围盆地的沉降特征吻合。红河断裂在2.1 Ma BP的右旋走滑控制了琼东南盆地1.8 Ma BP以来的快速沉积和加速沉降分布。  相似文献   
265.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玉松  丁玫瑰 《海洋科学》2008,32(12):102-110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指水深〉300m的陆缘盆地区,包括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及其南部隆起区、神狐隆起南侧、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及其南部的西沙-中沙隆起和一统暗沙隆起区(图1),总面积超过120000km^2。2006年,从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水深1480m的荔湾构造上钻探的LW3—1—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66.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不同类型的转换斜坡(或称为构造转换带),位于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之间的HZ25转换斜坡控制并发育了一套大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讨论了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晚始新世时期气候炎热潮湿,东沙隆起通过HZ25转换斜坡向惠州26洼输送充沛的物源碎屑,发育厚层辫状河三角洲成因砂体,粒度概率曲线和C-M图显示典型牵引流态特征;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岩性粒度较粗、分选差,磨圆度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岩心显示多期次冲刷界面、高角度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强水流动力沉积构造及间断性正韵律。转换斜坡是物源水系主要的运输通道,辫状河三角洲向前推进距离约8 km,整体形态为向北东方向展布的坨状或朵叶状。受控于转换斜坡古地貌格局,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水动力强、距物源较近且物源供给充足的特征,砂地比平均值约5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带,转换斜坡及其控制的厚层优质砂体耦合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是惠州凹陷深层主要勘探对象。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整体为一套低孔、低渗储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  相似文献   
267.
目前对珠江口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沉积环境演变的响应关系尚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断陷结构样式及其改造、典型构造变形样式、沉积中心的转换等特征的对比分析,将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7个期次:(1)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170~90 Ma)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主控的陆缘岩浆弧-弧前盆地演化阶段;(2)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90~43 Ma)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背景下弧后周缘前陆/造山后塌陷-主动裂谷演化阶段;(3)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43~10 Ma)为华南挤出-古南海俯冲拖曳主导的被动陆缘演化阶段;(4)晚中新世以来(~10~0 Ma)为菲律宾板块NWW向仰冲主导的挤压张扭演化阶段.~90 Ma、~43 Ma、~10 Ma分别实现了由安第斯型俯冲向西太平洋型俯冲、由主动裂谷向被动陆缘伸展、由被动陆缘伸展向挤压张扭的转换.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古南海和南海的发育-消亡,新生代裂陷期沉积环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海侵,裂后期由南向北阶段性差异沉降,由陆架浅水向陆坡深水转换,这使得珠一/三、珠二、珠四坳陷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显著的分带差异性...  相似文献   
268.
受南海海盆演化以及邻区构造事件的联合控制,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多期走滑特征.走滑拉分作用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重磁资料,在区域内共识别出NW和NE两组走滑断层,并根据阳江东凹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识别出花状构造、雁列式和羽状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  相似文献   
269.
番禺隆起是珠江口盆地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含油气区。区内新近系沉积期主要发育NW向和近EW向的同沉积断裂, 它们的发育和分布控制着沉积充填和总体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古隆起的东南和东北缘发育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明显的古地貌突变带或断裂坡折带。东南缘的主控断裂是由裂陷期发育的缓坡反向断裂所形成的, 构成了番禺隆起与白云深凹带的分界。地震相、地震属性等分析和追踪其分布范围揭示出, 珠海组、珠江组中下部层序的低位域三角洲砂体沿断裂坡折带下斜坡呈裙带状分布。研究指出断裂坡折带下斜坡低位域具有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良好条件, 并为该区近期的勘探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70.
沉积盆地中流体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整个地球范围内研究流体与岩石、流体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界当前乃至今后重要的课题。砂岩因其发育孔隙为流体的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场所。地表以下较深处形成的热流体运移到较浅部时,与“冷”砂岩之间存在着温度、成分等多方面的差异,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研究砂岩的物质成分,砂岩的格架颗粒的蚀变现象,新生胶结物矿物的形成,储层砂岩孔隙度在垂向上的变化,碳酸盐矿物、石英次生加大边和石英裂隙中的包裹体温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情况追踪砂岩对热流体作用的响应标记,同时探讨了砂岩与热流体作用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油气运移与砂岩储层的质量及储层预测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