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01.
引言 复合型电源防雷器(SPD)是基于开关型空气间隙和限压型压敏元件零距离组合而成的防雷产品,它具有结构紧凑、性能可靠、适应窄小环境安装等优点。国内外此类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空间距离有限,需要多级防雷的场所,如加油站,电信基站等。  相似文献   
102.
黄河下游泺口浮桥北岸的泺口边滩中后部发育了两个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小者长42.54 m,宽31.55 m,高0.63 m;大者长58.30 m,宽46.24 m,高0.76 m。根据几何学特征及运动要素,可以将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带、过渡带和消失带。主体带以规模较大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20~30 cm,长2~3 m,高40~60 cm,呈弧片形;滑塌缝开放或被淤泥充填,此带长宽十余米;过渡带以规模中等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5~20 cm,长0.5~2 m,高20~40 cm,也呈弧片形,滑塌缝半开放或紧闭,滑塌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在此带发生转变,由单向运动转变为相对运动;次级侵蚀沟槽在此带汇合,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大“空腔”,滑塌以此“空腔”为圆心相对滑动,并由此形成环状滑塌构造,此带长10~20 m。在过渡带之外为消失带,总体特征是滑塌块体及滑塌位移量逐渐由大到小,直至消失,此带长15~30 m。黄河泺口大型环状滑塌构造是在一种近水平条件下形成的,滑塌坡度为0.745°,滑塌是以“多米勒”骨牌方式实现和完成的。泺口边滩是以粉砂和泥质粉砂为主的易于液化的细粒物质,其滑塌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暴涨暴落导致的孔隙水过饱和及泺口边滩的特殊结构造成的渗水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华东南巨型环状岩体群的发现及其他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4.
应用测氡法勘探岩性油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性油藏在地表可产生放射性氡异常,呈环状模式。通过典型地区剖析和应用,结合钻探成果证实测氡法效果明显。应用该方法能够评价砂岩体含油性,上部油层的分布和进行含油有利区预测。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C(即后生碳酸盐)成因机理的分析,结合典型实例,对△C异常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及其与地下深处油气藏联系的研究,大量事实证明,△C异常并不总是与烃类异常一致的,只有当△C异常与烃类异常较一致时,△C异常才具有找油气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徐钰  杨礼才 《矿床地质》1988,7(1):64-75
笼箱盖—拉么铜锌多金属矿床位于穹状隐伏花岗岩株顶部的岩篷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中。本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可划分为六种类型:①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②叠加褶皱接触带构造;③接触热动力变质形成的揉皱构造;④多层接触-圈闭构造;⑤多期次侵入接触带构造;⑥隐伏岩株顶部的网状裂隙构造。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形成在时间上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在空间上主要围绕岩株顶部的南北向断裂分布,是构造、地层、岩浆岩、蚀变和矿化等多种要素的组合。笔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入接触构造-矿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107.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一维圣维南方程及CSTR水质概念模型的机理,开发了平原环状河网非稳态水质模型,并用于温州市温瑞塘河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编制中。模型由水文子模型和水质子模型两部分构成,描述了水体中COD、氨氮和DO浓度随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利用新开发的模型,采用试错法,估算了河网的水环境容量,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远、近期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通过研究水质恢复的滞后性,提出可以采取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等非常规措施来改善河网水质;并且利用情景分析方法,分别设定不同流量与不同开闸方式相组合的9种冲污情景,定量化探讨了引水冲污方案;根据曝气复氧对河网水质改善的作用特征,筛选出需要曝气复氧的重点河段和次重点河段。  相似文献   
108.
介绍了一种简易的尾管固井法在地热井施工中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步骤及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9.
王文革  章振国 《福建地质》2002,21(4):187-194
通过对戴云山巨型环状体西南端上涌地区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从火山产物及火山构造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初步认为它是以石牛山地区为中心的大型破火山组合群体,其中包括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是大型破火山经过多期,多旋回,继承性和迁移喷发,同一时期,旋回火山构造多呈同心环状(卫星式)分布,不同时期,旋回火山构造往中心迁移叠置或继承套叠构成巨型环状火山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10.
基于通用河网二维水流模式,采用全隐式矩阵追赶与回代技术,提出了环状河道单元二维数值模拟的通用模型。该模型仿照一维河网的建模方法,通过建立节点水位方程组,能方便地实现全流域二维河网或者一二维河网的隐式耦合求解。通过对长江下游南京八卦洲段分汊河道的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切实有效,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