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2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431篇
海洋学   506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本文通过乘法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ing correction MSC)、一阶求导(1st Derivative,Db1)和Norris平滑等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用交叉验证法确定了最优化建模参数,构建了牡蛎中氨基酸的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牡蛎近红外光谱与氨基酸含量化学计量学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860,交叉验证后线性相关系数为0.9794,对牡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传统的氨基酸分析仪的测试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小于2.5%,方法的精密度(RSD)小于1.0%,本文建立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牡蛎中氨基酸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测定重复性优于氨基酸分析仪法。  相似文献   
282.
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前,国内对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已有鱼礁工程经验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鱼礁投放的初步尝试经验,从鱼礁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简要说明了人工鱼礁的安装、维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83.
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但是,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和熊本牡蛎♀×长牡蛎♂杂交组(SG)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杂交组(GS)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自交组(SS)。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  相似文献   
284.
碳酸盐生物壳体的周期性生长纹层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材料。随着原位微区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快速分析显著推动了古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南黄海现代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体韧带部的元素组成进行原位微区测试,利用内标元素43Ca进行元素比值的校正,探讨了牡蛎壳中化学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的长牡蛎壳体中Mg/Ca、Sr/Ca、Na/Ca比值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周期变化。环境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壳体生长速率影响较大,壳中白垩质方解石和叶片方解石生长层分别对应较高和较低的环境温度,白垩方解石层具有较高的Mg/Ca、Sr/Ca和较低的Na/Ca比值。Mg/Ca比值可指示牡蛎壳体生长环境水体温度,利用前人Mg/Ca比值公式计算可以恢复与器测资料相符的近岸海水温度结果。本研究对应用LA-ICP-MS分析技术开展高分辨率的生物壳体元素组成和环境示踪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5.
晚石炭世莫斯科期刺毛类(Chaetetids)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建造礁体。中国已报道的刺毛类礁主要分布在辽东太子河流域,产在上石炭统本溪组海相灰岩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多样,有层状、板状、丘状、分枝状和柱状,主要以板状覆盖沉积物的方式造礁。研究区刺毛类礁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及其所主导的生物群落在垂向上变化明显,由此将礁体的建造划分为三个阶段:(1)定殖阶段:刺毛类较少,生长方式单一,多以层状形态生长在棘屑滩上。层状刺毛类体积小,抗浪能力较弱,很难在其周围创造水流平缓的可供其他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而该阶段群落生物种类单一,数量稀少;(2)繁盛阶段:刺毛类丰富,生长形态多样,以板状、分枝状和丘状为主。板状刺毛类单独形成的礁骨架,或与分枝状和丘状刺毛类组合起来的礁骨架,都能在其周围一定范围营造适宜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此该阶段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3)衰退阶段:刺毛类很少,多为薄层状,断续生长在棘屑组成的基底上。薄层状刺毛类很脆弱,基本失去改善周围环境的能力,因此该阶段群落生物多样性很低。以上分析说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化。生物群落的演化过程就是礁体建造的过程。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角度研究礁体建造过程,为分析由具有多种生长形态的造礁生物建造的生物礁的成礁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6.
川东北普光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具备广阔的勘探潜力。文中对比了普光和元坝地区生物礁的生长模式,分析了生物礁及储层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礁相白云岩储层的纵横向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进行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确定生物礁及储层的地震相识别模式;采用古地貌分析确定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并通过沉积相带的展布和适宜的时窗选取规避不利岩性(泥灰岩)的干扰,再使用相面法、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对有效储层进行精细预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普光地区的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定量预测了普光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的分布,认为生物礁储层垂向上主要发育于礁盖,横向上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的狭窄条带上。预测结果与钻井资料、礁相储层分布规律相符,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7.
结合2018年《海洋测绘》刊载的论文情况,从海洋测绘学科发展角度出发,统计分析各专业领域的发展研究状况,主要对水位控制和潮位测量、海洋测量定位、海岸地形及海岛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磁测量、海图制图等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简要评述,旨在为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88.
筛选多态性高、特异性好、片段大小适中的10 个长牡蛎微卫星位点进行优化组合, 根据扩 增片段大小及同一荧光不重叠原则构建了两组五重PCR 体系。运用CERVUS 3.0 软件对0527 组27 个长牡蛎全同胞家系的643 个子代和0612 组27 个全同胞家系382 个子代分别进行亲权鉴定。结果 发现, 用两组微卫星五重PCR 鉴别时, 在0527 组和0612 组的鉴定成功率均为100%; 只用第一组微 卫星五重PCR, 可以将0527 组96%的子代和0612 组96%的子代鉴定到亲本; 只用第二组微卫星五 重PCR, 可以将0527 组97%的子代和0612 组95%的子代鉴定到亲本。本研究中筛选出的两组微卫 星五重PCR 体系在两组家系中的鉴定效率均较高, 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子代个体鉴定至所属父母本, 在长牡蛎家系鉴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9.
西沙西科1井第四系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志鹏  尤丽  李晓  刘立  廖静  刘娜  赵爽  于亚苹 《地球科学》2015,40(4):653-659
从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心观察和岩石学特征的分析入手, 重点刻画了第四系全新-更新统乐东组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和生物礁类型.543片铸体薄片分析和214.89 m岩心观察表明: 岩石类型主要为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 其次为粘结灰岩、颗粒灰岩、漂砾灰岩和砾屑灰岩.在纵向上, 埋深0~10 m层段以颗粒灰岩为主, 埋深10~22 m层段为生物碎屑砂分布段, 埋深22.00~214.89 m层段以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为主.生物礁类型以骨架礁为主, 造礁生物为珊瑚和少量珊瑚藻.骨架礁在埋深0~214.89 m均有发育, 丛状和块(段)状礁仅分布于埋深83~98 m.   相似文献   
290.
近江牡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部分提纯得到纯度均一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基础上,对该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水溶液在65℃时活力稳定,而该酶的干品在1℃/min程序升温时在58.4摄氏度有一尖锐的吸热峰,在pH为5.2-10.0的范围内该酶的活力不受影响。该酶对H2O2和KCN均敏感,且能耐受Tsuchihashi氏试剂的作用。一些氧化剂,还原剂,变性剂可改变酶的活力,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发现,该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以及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对酶的稳定性的影响与猪血,牛血SOD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