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779篇
海洋学   56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大暴雨天气的湿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前有一个高湿区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暴雨前一天预报的高湿区产生明显调整,导致暴雨出现,表明低层湿度场对暴雨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2.
牙形石掌鳞刺属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和形态随时间演替 ,由近正三角形向长三角形、长菱形演化 ,在F/F界线附近受地质事件的影响而中断 ,使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呈二段式发展 ,在Palmatolepis的分子中 ,那些演化速度快 ,结构变化大的分子首先灭绝 ,而那些演化速度慢 ,结构变化小的分子延续时间长 ,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地质事件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 ,这种演化规律可能是生物有选择性灭绝与复苏的原因之一。晚泥盆世F/F之交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海退 ,海底毒气喷发 ,超量金属元素的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53.
笔者(1982—1984)采集了锦西富隆山奥陶系和上寒武统凤山组顶部的牙形石,鉴定出38个属,82个种。根据牙形石产出的层位及其特征,在本区上寒武统凤山组顶部至奥陶系顶部建立10个牙形石带,依次为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 madaoensis, 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adraplicatus—S. 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 Serratognathus bilobatus, S.extetus, 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 Aurilobadus leptosomatus Loxodus dissectus, 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 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线划在Cordylodus proavus带与Utahconus beimadaoensis带之间。  相似文献   
54.
马宗晋 《地球》2009,(1):14-16
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至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阶段,受活动范围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感觉为准,认为大地是平的,这种认识以“天圆地方”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球形和椭球形观测研究阶段,16世纪完成的首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后来又通过天文、大地等多种测算,人类逐渐认定地球是旋转椭球形,并且这一认识已成为一种常识,  相似文献   
55.
现浇X形混凝土桩竖向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现浇X形混凝土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及其荷载传递机制,利用河海大学的大型试验模型槽开展X形桩的足尺模型静载荷试验。通过在桩身设置的钢筋测力计及在桩底埋设的土压力盒,实测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X形桩与土相互作用时的工作性状。试验结果表明:X形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随桩顶沉降的增加均呈递增性;但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桩侧摩阻力分担桩顶荷载比例却呈递减性,其分担桩顶荷载比例由初期的约90%下降到极限状态时的70%左右,而桩端阻力分担桩顶荷载的比例呈递增性,其分担桩顶荷载比例由初期的约10%上升到极限状态时30%左右。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竖向受荷X形桩的设计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6.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淤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柴达尔井田构造可分为压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与伸展机制的断块体两类。南北F0为逆冲型的控制性边界断裂,井田内部一系列小型弧形构造为逆掩型浅层断裂;F1、F2、F17,是拉伸作用下的同沉积正断层,切断煤系基底T3地层。其动力机制为印度板块向北推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移发生对挤,脆一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井用现有的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8.
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表面粒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特征断面上下层(0~5cm、5~10cm)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沙丘粒径与分选参数及其分布随沙丘形态、发育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抛物线形沙丘丘体迎风坡下凹背风坡上凸,丘顶始终处于侵蚀亚环境。在顺风向断面,平均粒径从迎风坡脚到丘顶变粗,从丘顶到背风坡脚又变细,且这种变化在高大沙丘上更为明显;分选性在迎风坡为中等和较好,丘顶较差,顺风向到背风坡脚逐渐由中等变为较好;粒径频率曲线在丘顶双峰正偏,除迎风坡脚单峰正偏外,其余部位均单峰近对称。在垂直于风向的两翼断面,平均粒径在成熟沙丘由翼顶向两侧坡脚趋于变细,而在欠成熟沙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翼间平地沉积物受植被等影响,平均粒径偏细但分选性差,偏度为正偏和极正偏,峰度为尖锐和非常尖锐。受不同时期风况的影响,成熟抛物线形沙丘上下层粒度参数在沙丘断面的分布较欠成熟沙丘一致。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