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9篇
  免费   1023篇
  国内免费   1661篇
测绘学   495篇
大气科学   2565篇
地球物理   503篇
地质学   1780篇
海洋学   1299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49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1年   6篇
  1955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前在桥梁、钢结构等表面应力监测领域中,光纤光栅因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监测、检测手段,但FBG波长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漂移往往严重影响监测系统的性能,因此需要对FBG进行温度补偿。介绍了一种新型的FBG传感器并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论述了其温度低敏技术能精确地剔除温度对应变的影响,实现结构物的长期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992.
冻融条件下浅层黄土中温度与水分的空间变化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磊  赵贵章  胡炜  黄金廷 《地质通报》2015,34(11):2123-2131
黄土高原是西北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在黄土斜坡冻结和融解过程中土体内的温度、水分变化显著,导致土体中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发一系列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选择甘肃永靖县黑方台黄土斜坡为研究区,原位监测冻结至融解过程中黄土的温度和含水量,研究冻融条件下黄土斜(边)坡冻结层温度和水分及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本次监测点黄土冻结深度为52cm,黄土剖面温度表现为3个特征带:温度稳定传递带、温度变动带、温度交替显著带。温度在黄土斜(边)坡冻融过程中对水分具有控制性作用,含水量随温度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小于2℃,含水量随温度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22~6℃,含水量随温度呈现波动性下降;3大于6℃,水分由小幅增加直至稳定,温度影响权重减小。随着冻结土层完全融解,被冻结水分融解后向下运移,最终导致剖面含水量急剧增加,因此,冻结至融解过程中含水量发生急剧增加,是导致浅层黄土滑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994.
利用2009年馆陶站(1-12月)和阿柔站(1-6月和10-11月)的大孔径闪烁仪LAS相关数据,分析了LAS观测中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MOST理论的适用性,并探讨了MOST理论适用性的定量判断方法.结果表明:(1)在不稳定条件下,大尺度涡旋运动、大气湍流发展状况和温度尺度都能对MOST理论适用性产生显著影响;(2)确立了两种新的MOST理论适用性判断方法,即因子分析法和温度结构参数法,并验证了这两种判断方法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5.
大距时刻观水星 我们知道,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所以经常掩没在太阳的光辉中。不过在本月初几天的凌晨可以尝试去找找水星。因为,11月1日水星西大距,也就是说,水星在太阳西边距离太阳最远。 水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如果能到水星上面,并且刚好是它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那么你看到的太阳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大3倍。不过要去水星观光,必须穿上特制的宇航服,因为那里白天的温度高达430°,而到了夜晚,由于没有大气保存热量,温度会降到零下180°。  相似文献   
996.

了解全新世的温度变化能为理解目前日益突出的全球变暖、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给出重要的参考。在这项研究中,基于长江下游南漪湖沉积岩芯深度为0~450cm中161个样品的brGDGTs代用指标,对过去12.0ka的大气温度进行重建,以进一步深化对全新世温度变化的理解。发现湖泊周边土壤与湖泊沉积物brGDGTs分子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以brGDGTs-Ⅰ系列为主,占到总比重的80%以上,计算得的MBT'5ME平均值为0.81;湖泊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brGDGTs分子组成更相似,其brGDGT-Ⅰ和brGDGT-Ⅱ分别为43%、48%和62%、35%,对应的MBT'5ME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62,因此认为湖泊沉积物brGDGTs主要为自生来源,进而选用基于MBT'5ME的湖泊温度经验计算式进行古温度的重建。重建的南漪湖年均大气温度自12.0 ka B.P.以来变化范围为13.8~22.4℃,根据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①阶段,早全新世(约12.0~8.2 ka B.P.),温度变化范围为15.1~20.6℃,属低温阶段;②阶段,中全新世(约8.2~6.0 ka B.P.),温度为16.8~20.0℃,为稳定高温阶段;③阶段,中晚全新世(约6.0~3.0 ka B.P.),温度为13.8~19.4℃,快速降温阶段;④阶段,晚全新世(约3.0 ka B.P.以来),温度在17.4~22.4℃,快速升温阶段。通过对比其他古气候记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长江下游地区在约12.0~8.2 ka B.P.时期温度变化主要受高纬度冰川残留的影响,为低温时期;在约8.2~6.0 ka B.P.时期的温度变化主要受到较强的太阳辐射量控制,属稳定高温期,对应全新世大暖期;约6.0 ka B.P.后,温度受到6.0~3.0 ka B.P.中低纬度冷事件以及上升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共同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变化趋势。本研究表明长江下游地区自12.0 ka B.P.以来温度变化主要受全球温度变化控制,自晚全新世以来温室气体辐射强迫是影响其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地下水补给温度与降雨量是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已有的测定方法大多只能给出其相对变化.本文介绍的惰性气体法能同时求得地下水补给温度与降雨量的值,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水中惰性气体的平衡溶解量计算出地下水补给温度;在得到地下水补给温度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中惰性气体的"过剩空气"量计算出降雨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封闭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998.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999.
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大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采用各向异性湍流动能闭合方案和3阶Runge-Kutta时间积分方案的大涡模式中,引入由森林冠层粗糙元造成的动量拖曳项、热量输入项和TKE耗散项,以模拟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的气象场. 通过中性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不同叶面积指数算例的模拟分析及与已有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建大涡模式对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进一步研究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较稠密的森林冠层中特有的Kinking & Pairing湍涡结构与森林边界层中湍流的大涡运动相互作用,形成了森林冠层附近的温度斜坡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用日本电离层探测卫星ISS-b的资料,假设F2层峰顶以上电离层中各类离子随高度呈扩散平衡分布,得到了太阳活动高年(1978年8月—1979年8月)确定顶外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即O+—H+离子过渡高度hT的一些变化特征.指出hT的日变化特性主要受电离层中O+离子的产生与复合作用的控制.太阳活动高年在不同纬度和所有经度区域,平均说来日间hT为大约1500—2500km变化,而夜间位于800—1400km,冬夜甚至接近中性氢、氧原子的化学平衡高度.过渡高度也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关系,在接近±20°的磁赤道地区,hT基本上不随纬度变化;但在大于±30°磁纬区域hT随纬度很快增加.义中还就hT随时间和地磁(或地理)纬度变化的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