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902篇
测绘学   595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721篇
地质学   2308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6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641.
由冲刷引起的深水结构物桩基础周围土体损失致使基础水平承载性能下降的问题越发受到重视。应变楔方法假设桩前土体抵抗为三维楔形体,其尺寸发展与楔形体区域土体发挥的内摩擦角有关,从而得到水平受荷桩的p-y曲线。本文对应变楔方法进行修正和拓展,建立非线性位移假设以考虑桩前楔形体区域土体应变沿深度的非均匀分布,将冲刷坑底以上土体的有效自重作用等效为竖向荷载,对楔形体的深度进行修正,以解决楔形体方法只适用于地表水平的情况,得到砂土中单桩基础冲刷的修正应变楔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模型试验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对比来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冲刷深度增加会显著降低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冲刷深度3.2D和6.4D情况下的桩顶位移比平均值分别趋近于1.8和3.0;相比有限元方法,本文修正SW方法计算的p-y曲线结果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42.
针对湖南保靖地区地表覆盖层复杂、地下高陡构造多变、地震勘探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页岩气储层与周围泥岩层波阻抗对比度小等特点,研究敏感测井曲线重构与优化处理、地震资料相控非线性反演和叠后地震属性流体检测的综合储层评价方法。通过对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反演和流体检测并与实钻井结果对比,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初步验证了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43.
冻结和林黄土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饱和冻结和林黄土在-2℃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和围压范围为1~5MPa的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轴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曲线,而三轴压缩试验中各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曲线,围压主要影响冻结和林黄土的初始变形行为,而对后期的变形影响不大;各围压下冻结黄土的体积应变都呈现出先体缩后体胀的特征,总体变均较小;围压对冻结和林黄土的屈服极限和强度影响不大;研究了初始切线模量的确定方法,用修正的Duncan-Chang模型对不同应变范围内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由此确定了相应的初始切线模量,发现在0~4%应变范围拟合试验数据确定初始切线模量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644.
在水文泥沙颗粒分析中,为整理出成果表,首先要根据分析数据手工绘制颗粒级配曲线,再从曲线上查得沙样小于相应粒径级别的沙重百分数,然后再根据所查得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等一系列工序,最后才得到成果表,其过程繁琐、效率低下、误差大,容易出错.本文阐述了在计算机上如何利用三次样条函数用数学的方法绘制颗分曲线,并计算出小于各粒径级别的沙重百分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5.
龙凤煤矿含煤地层为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含4号、5号、9号和13号四层可采煤层,其中5号煤层和9号煤层间距较小,煤层特征差异不明显,部分钻孔5号煤层和9号煤层的对比难度较大。根据所掌握的地质资料,结合测井成果,总结出该矿区所特有的测井曲线特征:煤系地层龙潭组的上覆地层夜郎组和长兴组分界处自然伽马和视电阻率曲线界面陡直特征;5号煤层顶板的自然伽马高异常与9号煤层底板的自然伽马高异常特征;13号煤层顶板的自然伽马高异常与15号煤层相对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15号煤层下伏地层茅口灰岩陡直视电阻率与自然伽马曲线特征。依据其测井曲线,准确的划分出二较厚煤层(约4m)、而相距仅6m的5煤层与9煤层。  相似文献   
646.
应用近代微束矿物学分析测试技术,对在中国陨落的随州、寺巷口和岩庄等三块球粒陨石中矿物的冲击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查明存在有硅酸盐单矿物熔体、硅酸盐矿物混合熔体和全岩熔体三种组成不同的冲击熔体。研究结果显示:(1)三种熔融相与未熔相之间在主成分和微量元素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它们是原地熔融的产物,但在较大的冲击熔块中,也发现冲击熔融作用引发了一部分元素,如亲铁元素、硒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现象;(2)查明Al2O3、Cr2O3、Na2O和CaO等优先进入从冲击熔体结晶的辉石常压相或辉石的高压相——镁铁榴石(属地幔过渡带矿物)中;(3)Al元素能进入阿基莫石(即辉石的钛铁矿结构相,属下地幔矿物)中,以固熔体形式稳定下来。ELNES的测定查明,其氧化铁组分中Fe3+/∑Fe的比值高达0.67(3);(4)陨石全岩熔体中硅酸盐相与金属-硫化物相之间为完全不混熔,后者以孤立的共结体团块产于硅酸盐熔体之中,除Zn、Na、Cr、Co和Cu在硫化物相中和Na在金属相中有明显富集外,其他元素的浓度则无明显变化;(5)在寺巷口陨石熔脉的金属-硫化物共结团块内发现了FeNi金属-硫化铁-磁铁矿组合,进一步证实了S和O等轻元素可以加入到以Fe-Ni金属为主要组成的地核成分中去;(6)在岩庄陨石的FeNi金属-硫化铁共结体团块的硫化铁内发现了Na、Mn和Fe的磷酸盐矿物小球体,说明P和Na、Mn等元素也能成为地核的组成元素。以上研究在行星演化、地幔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学研究上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47.
由于受不同地质情况的影响,常规测井曲线不能很好地解决特殊地质问题。针对塔河油田三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的储层地质特征,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对伽马、中子测井曲线进行处理。与常规测井曲线比较,地层的旋回特征在频谱分析曲线上更加明显。根据相同地层具有相似旋回性的原理,利用伽马、中子频谱分析曲线进行地层横向对比,使研究区卡拉沙依组砂泥段的砂组划分、对比达到了协调和统一;以声波曲线为本体,结合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伽马、中子、自然电位等曲线),应用曲线重构技术构建储层特征曲线,为测井约束反演提供地质依据,使反演结果更接近于地质实际情况。利用反演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结果与测井解释有利储层段进行比较,吻合率和较吻合率分别为71.6%、11.3%。  相似文献   
648.
地震反演中测井数据的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是高含水、开发后期的老油田,地震反演是油田深入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采用合理的技术,进行测井数据预处理,则是地震反演的关键环节.对区内大量多年的测井数据进行了的环境校正;以VSP速度趋势,作为声波测井低频速度趋势,对不同年代、不同型号仪器观测的测井曲线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用自然电位和深探测电阻率重构拟声波曲线的模型,选择了深探测电阻率重构的拟声波曲线,突出了储层岩性的变化,为地震反演准确预测储层空间展布提供了可靠的测井资料.  相似文献   
649.
介绍了利用电法在非洲尼日利亚火成岩地区勘察地下水的应用实例,总结出该地区地下水赋存的电测深曲线特征:电阻率曲线尾支呈45°上升,转折点对应的AB/2≥38 m;电阻率曲线转折点<38 m,但有极化率异常.  相似文献   
650.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leucosomes of Wadi Feiran migmatites showed that CO 2 , H2O and (H2O-CO2) fluids were likely to have been present when partial melting began in these rocks. Low salinity, aqueous fluid, to a lesser extent, CO2-rich fluids are the most abundant fluids.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high-density CO2 inclusions were formed at the earliest stage, while H2O inclusions were formed at the late stage. In an intermediate stage, low-density CO2 and H2O, CO2 inclusions were form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uplift and during melt crystallization, the CO2-bearing vapour was trapped at grain boundaries. At the late stage of uplift, H2O released at the time of crystallization of the melt was trapped as incl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