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87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15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0篇 |
大气科学 | 478篇 |
地球物理 | 658篇 |
地质学 | 4132篇 |
海洋学 | 376篇 |
天文学 | 60篇 |
综合类 | 535篇 |
自然地理 | 4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47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75篇 |
2014年 | 365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305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377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01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38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220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94篇 |
1995年 | 165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18篇 |
1991年 | 125篇 |
1990年 | 141篇 |
1989年 | 119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采用数值模拟给出水平均匀波导环境下的声场强度在R-ω平面上的"纹理"图案,根据相位及任2号简正波之间的水平相干距离[1]随频率的变化,分析了平面中存在的"分裂"和"孤立的干涉线"2种干涉"纹理"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5.
基于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现状、污染物治理水平、空气质量,特别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等因素,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对2015年国家SO2,NOx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分配。分配结果表明:SO2和NOx削减量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较差;削减比例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工业污染物去除率低、空气质量差;削减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南部一些省份;削减比例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南部几个省份,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空气质量好于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86.
87.
基于内蒙古睿图预报系统的低分辨率版本和WRFDA-FSO诊断工具,评估2021年7月现有探空和地面观测对内蒙古睿图预报系统预报的影响。该方法计算代价相对低廉,并允许根据观测变量、观测类型、气压层次、地理区域等观测的子集对观测影响进行划分。代价函数为以干总能量为度量的背景场和分析场的预报误差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观测影响的总体总和为负,观测对预报起正贡献作用。对12 h预报误差减小贡献最大的观测来自探空观测的动力变量(U、V风分量)。而单时次单位数量平均观测影响,探空观测的贡献约为地面观测的1/2。探空观测对12 h预报误差减小从近地面层至模式层顶均保持正贡献作用,并在对流层中低层和对流层高空急流层存在两个极大值区域;地面观测在850 hPa以下低层正贡献占比明显。探空观测在被同化系统同化时均总体具有有利的影响,也反映出探空观测数据稳定、质量较高的特征;地面观测对12 h预报误差减小起正贡献作用次数最多的区域在河套地区尤为显著。同时,探讨了需进一步提高地面观测资料同化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8.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进了Flip-Flop指数(改进后简称FFnorm),计算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翻转程度,衡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对2种全球模式(ECMWF、NCEP-GFS)、3种区域模式(CMA-MESO、CMA-SH9、HHUPS-ST),在中国6个气候分区中降水预报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分为实况有降水和暴雨及以上降水2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况有降水时,相对区域模式来说,全球模式的多时效降水预报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即模式降水量预报的波动较小;各模式对西南区的西部、东北区的东部以及华南区的南部预报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西北区的西部波动性较大。就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而言,2种情况下均为CMA-MESO、NCEP-GFS和 ECMWF的稳定性较好,其FFnorm指数小于HHUPS-ST和CMA-SH9模式,其中CMA-MESO对西南区、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较为突出;CMA-SH9的指数最大,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性较差;各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FFnorm指数相对较大,多时效预报趋势的稳定性较差。有降水时,CMA-MESO随时效临近的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单调递增、单调递减或不变)的频次最多,其次是NCEP-GFS,2种降水情况下,该2种模式的降水量预报均为随时效临近单调递增次数大于递减次数,且CMA-MESO单调递增特征尤其显著。以上特征能够为模式调试和预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90.
再论煤中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演化的拼叠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芳构化作用和环缩合作用的传统煤化作用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煤中基本结构单元拼叠作用是高煤级煤演化的特有机理。拼叠作用显著发生的起点位于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为6.0%附近,大分子化学键的均裂提供了拼叠作用得以实现的微化学环境条件,其实质是一种“动力化学”过程,与氧接芳碳等有关的大量“均裂”是在短暂的煤化阶段中突然出现的,导致“拼叠作用”的显著发生具有“阶跃式”特征,是造成高煤级煤中期到后期阶段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地球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