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合肥盆地定远凹陷中揭露了古生代二叠纪煤系,研究认为盆地北部推覆构造下伏系统存在华北南部盆地晚古生代的近海相沉积,也发育着石炭—二叠纪煤系。通过对合肥盆地二叠纪煤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后认为,煤成烃应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2.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有机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系是一套良好的生油源岩,其生油潜力取决于沉积有机相。笔者依据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利用显微组分的多种特性,将侏罗纪沉积期划分成高位沼泽、森林沼泽、流水沼泽和开阔水体4种沉积有机相类型,其中森林沼泽有机相和流水沼泽有机相是主要的生烃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是煤成气的主要源区,流水沼泽有机相则是煤成油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33.
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高温热流体活动与油气藏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C-P)煤系地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份的分析和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的研究,对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苏桥凝析油气田高温热流体的活动和戍藏机理进行了探讨。文安斜坡的流体包裹体分为两期,第一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2.2~3.85wt%NaCl,均一温度在91~157℃之间、代表了正常地温梯度和埋藏条件下的古地温;第二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4.3~6、85wt%NaCl,均一温度在141~312℃之间.是地下高温热流体活动的结果。高温热流体是由第三纪时期辉绿岩侵入上古生界,引起地层水热对流形成的。高温热流体沿断层、不整合和储层构成的输导系统活动时,加速了粘土矿物的转化,提高了有机质的成熟度,扩大了生油窗的范围。而有机质在生烃过程中释放出的短链羧酸,溶蚀储层中的铝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形成次生孔隙。统计表明、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镜质组反射率R。%与第二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戍正相关关系,R。%异常高值带对应着储层的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热流体的活动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储层次生孔隙的产生、富烃热流体的运移。并使其在第三纪二次生烃和成藏.热流体活动的地区就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4.
本文运用热解气相色谱(PY-GC)技术探讨了我国一些含煤油气盆地中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组成特征及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盆地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含量和芳环化合物的组成上,利用热解产物C1—C5、C6—C14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和C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三个端元组分的相对含量可有效地判识煤系地层源岩有机质的产烃类型,研究表明PY-GC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煤成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5.
煤成烃研究现状及应用——以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光  许洪东 《世界地质》2001,20(3):285-290
阐述了煤系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特征和研究方法,对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白垩系穆棱-城子河组的煤系陆源有机质丰度,岩石热解参数和显微组分成烃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确定了该坳陷煤源岩的生烃级别。同时强调将煤系有机质源岩岩石学显微组分研究和建立东北地区煤成烃划分标准作为未来煤成烃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6.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众多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系统深入工作使吐-哈油田侏罗系的煤成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侏罗系煤系泥岩和煤岩成烃的潜能不足以解释目前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规模。在吐-哈盆地西部科牙依凹陷三叠系中首次发现的厚层烛藻煤,具有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能大的特点,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类型。该类煤的发现不但对评价该地区前侏罗系生油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侏罗系煤成油类型多样化也具有启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烛藻煤既可能是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藏生烃物质之一,又可能对侏罗系油气藏有所贡献。在中三叠世时的科牙依凹陷和台北凹陷、早侏罗世时台北凹陷中部的丘东洼陷、早二叠世晚期的台北凹陷北部等地区均为炎热半干旱、半咸水、强还原的深湖环境,均可能发育丰富的烛藻煤等腐泥煤类,它们与湖相泥岩共同对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生烃物质。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生烃条件十分相似。除此之外,幔源物质可能对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7.
柳益群  袁明生 《沉积学报》2000,18(4):595-599
众多地质工作十几年的系统深入工作使吐-哈油田侏罗系的煤成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侏罗系煤系泥岩和煤岩成烃的潜能不足以解释目前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规模,在吐-哈盆地西部科牙依凹陷三叠系中首次发现的厚层烛藻煤,具有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能大的特点,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类型,该类煤的发现不但对评价该地区前侏罗系生油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侏罗系煤一类型多样化也具有启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烛藻煤即可能是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藏生烃物质之一,又可能对侏罗系油气藏有所贡献,在中三叠世时的科牙依凹陷和台北凹陷,早侏罗世时台北凹陷中部的丘东洼陷,早二叠世晚期的台北凹陷北部等地区均为炎热半干旱、半咸水、强还原的深湖环境,均可能发育丰富的烛藻煤等腐泥煤尖,它们与湖相泥岩共同对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生烃物质,吐-哈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