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7篇 |
免费 | 606篇 |
国内免费 | 4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篇 |
大气科学 | 55篇 |
地球物理 | 368篇 |
地质学 | 2378篇 |
海洋学 | 86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194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赢效果的新兴技术,相关研究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发达国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该技术在高渗透、不可采煤层中的应用,注入气体主要为CO2,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封存CO2,同时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煤层具有渗透率普遍较低、不开采煤层与要开采煤层难以界定的特点,注CO2气体驱替煤层气在这种煤层中的可行性值得商榷。针对国内煤层特点和煤矿瓦斯抽采率低的现状,建议采用富N2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以提高煤层气产采收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实施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适用于国内低渗透、可开采煤层,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单产量。 相似文献
112.
113.
在对赛汉陶来地区19口石油及煤田钻井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分布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特征及煤岩物理化学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组合为沉火山碎屑岩或再搬运的沉火山岩、泥岩夹煤层,具有典型裂谷盆地沉积特征。该套地层横向分布稳定,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可进行对比,单井平均可采煤层的厚度为4.77m。煤岩演化程度较低,为不粘煤。含煤层段沉火山角砾岩获得的锆石年龄为295.0Ma±1.3Ma~303.4Ma±2.8Ma,对应地层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银额盆地赛汉陶来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发现不仅指示了良好的煤炭资源前景,并且对石炭纪—二叠纪盆地构造演化、沉积体系,以及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埋藏史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地质导向技术能有效提高煤层气水平井施工成功率和煤层钻遇率,但由于其具有导向参数多、工艺要求高、易受地质因素影响等特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难点。以柳林区块内某多分支水平井为例,针对该井现场地质导向作业面临的资料缺乏、参数受欠平衡钻进干扰、煤层结构复杂等难点,建立合适的地质导向模型,优选合理的导向参数和导向系统,对地质导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工艺与流程进行了系统论述。实践表明,地质导向技术在该井的应用效果良好:煤层钻遇率达到了93.1%;截至目前,该井的产气量达8600m3/d,且还在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5.
116.
以内蒙古东胜煤田北部艾来五库沟-台吉召地段勘查区为例,针对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在多源多类地质数据应用、动态建模及建模结果不确定性评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并实现了煤层三维建模.煤层三维建模要领是:先按照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几何结构两个层次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将钻孔、剖面及断层等数据转化为形式简单、结构一致的离散化样品数据;再以这些数据和各类边界线为基础,通过距离幂次反比(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法插值得到煤层顶底板高程,并结合这些属性值和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剖分技术动态生成煤层结构模型;然后利用一个与煤层顶底板高程估值结果相对应的算子——插值方差,完成对煤层模型的局部不确定性评估.详细讨论了煤层三维建模的整体流程并基于三维地学信息系统平台QuantyView加以实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河南刘河煤矿矿二1煤层上为厚度20~40m的第四系覆盖层,其中黏土层平均厚度为6.6m。由于第四系孔隙水含水组的四个含水段均为富水性中等及以上含水层,所以该层黏性土在受到上覆高压影响后能否控制顶板突水显得尤为关键,是解决新生界含水层下的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测得该矿深度约在150m的4个钻孔土样的物理参数和土颗粒级配分析,按实验结果模拟深层黏性土,考虑受力面积、含水率和厚度3个影响黏性土破坏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实验原理安排实验。结果表明,受力面积和含水率越大,黏性土的破坏程度增大;黏性土的厚度越大,破坏程度相应减小;3个因素中,受力面积的影响最大;当黏性土含水率在10%~25%,受力面积越小,厚度越大,黏性土不易发生破坏。该研究对预防和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