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2084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1040篇 |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90篇 |
地质学 | 2878篇 |
海洋学 | 6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49篇 |
自然地理 | 105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118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在山西阳泉泊里矿区,太原组K2灰岩是15号煤层上部主要的含水层,查明其富水分布特征对上下组煤层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得到K2灰岩的富水分布区域,首先,利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获取精确的K2灰岩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交叉验证−逐步回归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网络的训练数据。此外,引入适合于时序数据处理且能够捕捉测井曲线前后相关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LSTM视电阻率预测模型,以精确地预测研究区视电阻率进而得到地层富水性分布特征。同时,分别利用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与多变量LSTM模型在井点位置建立电阻率测井曲线与地震属性井旁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将井点处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推广至无井区得到全区视电阻率体,根据视电阻率值的高低、矿区地质构造与陷落柱发育情况圈定灰岩富水区。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相比,多变量LSTM模型预测误差小,与测井相关系数高,说明多变量LSTM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出工区视电阻率,在含煤地层的富水性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t\t\t\t
相似文献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寻求油气资源战略依赖突围提供了重要路径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先导性试验研究,对于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与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技术探索亟待开展。
基于富油煤开发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扰动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对热解区岩体变质、覆岩损伤变形、地下水扰动、地表沉降及地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条件评价与过程监测主要内容和测试技术,梳理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感测装备、传感单元、数据解译、多源信息融合和工程实践等内容认识,提出了构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思考。
分析认为,在富油煤原位热解的新型资源转化利用模式条件下,迫切需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保障技术,制定完整的开发、设计、施工、评价方法和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富油煤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油煤油气资源固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富油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安全生产标准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煤炭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对策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