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854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才  高景华  胡振远 《物探与化探》1995,19(5):360-365,367,368
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是从干扰背景中提取和增强深层弱有效信号,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要着眼于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成因,运用地质规律进行综合地质解释.在解释中,通过分析和研究某些相干干扰波的形成和特点,有助于对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可靠的地质推断解释.  相似文献   
72.
本文讨论了最佳测井点距的选择原理,其最佳值大致为8-12.5cm.并从原理上分析了矿层解释厚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根据离散测量值所作的分层解释结果必然导致矿层解释厚度的增大.大量的模型测量结果完全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且还提出了合适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3.
人机联作模拟反演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已知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充分发挥人的智能作用,提高地质解释效果。本文利用二度、二度半多边型重磁模型,在IBM微机上初步实现了重磁人机联作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74.
75.
从测井信息中提取地层破裂压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76.
77.
大洋水物质模型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8.
本文阐述了在区域长波航磁异常定量解释中广泛存在的几种倾向,提请资料定量解释工作者予以重视.这些倾向是:①对异常源模型的可能形态缺乏足够认识;②忽视反问题多解性和反演方法的应用条件;③随意运用概率统计理论给出一些有问题的异常处理和反演方法.这些倾向首要的是涉及解释方法的正确性,如果采用错误的方法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可靠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79.
本文讨论了τ-P变换及其在地震方法中的应用,此变换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用于研究压制多次波理论。τ-P变换时,由Petrashen射线理论产生理论地震图,并通过Radon变换实现τ-P变换,τ-P变换与决定检波器排列长度的近地表层厚度、P波速度以及V,/V,密切相关。由于海水层的均匀性,故水中声波速度最低,并且无需作静校正。τ-P变换适用于海洋地震探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深地震方法,而且也可用于浅  相似文献   
80.
本文所处理的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是一条途经陕、甘、宁、青四省,由7个炮点和12个记录分支组成的、全长约970km的地壳折射资料。 本文通过走时反演、射线追踪和合成地震图等分析解释手段,给出各分支的结构参数和全测线的横向变化。整个地壳大体分四层,其参数为 H1=3.32±1.01 km,V1=4.35±0.79 km; H2=11.79±2.77 km,V2=6.06±0.24 km; H3=11.58±4.32 km,V3=6.35±0.26 km; H4=17.64±7.25 km,V4=6.52±0.57 km. 地壳总厚度为45.60±11.01km.莫氏面自西向东逐渐变浅,在西段较为平缓,在中段和东段起伏较大,似乎显示出一个上端略宽、下端略窄的“U”形构造.这种构造有助于说明该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和地震孕育的深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