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5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3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215篇 |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1249篇 |
海洋学 | 219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东营凹陷已有28年勘探、开发历史,是探井密度为0.32口/kmk^2搞成熟度探区。为解决探区的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笔者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和勘探成果,对探区中可供再勘探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供讨论的意见。根据凹陷内油气分布、运移和聚集的规律性,进行了分析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还有相当多的地区可供再勘探,有的地区具有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条件,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小型油气藏。最后还探讨了深层油气藏以及与高压油气藏有关油气藏的勘探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02.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而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强调只有沿着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寻找勘探目标,才可能发现油气藏。本文通过分析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不均一性,提出断而优势运移通道概念及其油气汇聚运移原理,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分析步骤和方法,并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儿条主要的控油气断裂为例,分析了不同部他油气运移的优势运移通道并对其附近的油气圈闭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勘探成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3.
通过断裂分析及构造演化,并结合油气地化指标,综合研究认为,哈得逊油气的总体运移特征为“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即有垂向又有横向。海西末期-喜山期主干断层继承性活动,形成断穿石炭系底部的复活断层及伴生断层,沟通寒武系、奥陶系油源。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来自寒武-奥陶系的油气沿羊屋2 井区深大断裂纵向运移,哈得逊石炭系整体南倾,未发育有效圈闭,两期油气均未有效成藏。晚喜山期受南北向造山运动影响,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倾作用,形成有效圈闭。同时,古生界的深大油源断裂复活,聚集在奥陶系古油藏中的油气沿断裂垂向调整至石炭系东河砂岩,并在北倾斜坡的背景下,油气自北向南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于哈得逊石炭系圈闭中,形成现今哈得逊油藏。 相似文献
104.
105.
姚磊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7,(4)
对对流占优的三维溶质运移问题提出了分步广义迎风解法,首先利用N.N.Ya-nenko对水动力弥散方程分步求解的思想,将原来的一个定解问题分解为两个定解问题即对流定解问题和扩散定解问题,对对流定解问题采用广义迎风对偶单元均衡法求解,对扩散定解问题采用一般的Galerkin有限元法求解,不仅避免了用一般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求解对流占优的地下水水质数学模型时常出现数值弥散和过量问题,而且避免了求节点速度这一步,节省运算步骤,对井点的浓度变化给出了更合适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06.
107.
烃源岩地质色层效应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未混油或混油源岩样品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分别对纹层状泥岩、暗色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样品进行排烃模拟实验,其中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被研碎后混入同层原油,而纹层状泥岩不被研碎(也未混油),以保持其层理结构的完整性。实验结果显示,排烃过程造成轻烃相对富集,色谱图中主峰碳前移,正构烷烃分布及部分甾、萜烷参数值在排烃过程中产生明显变化,萜烷对运移的敏感性没有甾烷强。在排烃过程中纹层状泥岩与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的地质色层效应有着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块状泥岩与块状灰质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但排烃过程造成了它们出现较为明显的地质色层效应,而纹层状泥岩排烃效率高,但在排烃过程中地质色层效应不明显。分析认为源岩的物理结构是造成这种地质色层效应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INTRODUCTIONTheSubeiShoalandtheChangjiangRiverestuarineareainthewestoftheHuanghaiandEastChinaSeasisoneofthemarginalseasintheworld ,wheresuspendedmatterisextremelyhigh .Here ,notonlyistheretheTaiwanWarmCurrentoneoftheKuroshio’sbranchesintheEastChinaSea,butalsotheHuanghaiCoastalCurrent,andChangjiangDilutedWater.Sothestrongmixingbetweenthecoastalandoffshorewaterscomplicatessuspendedmatterdistributioninthisarea.HowthesuspendedmatterdischargedfromtheChangjiangRiverandtheabandonedHuan… 相似文献
109.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火成岩体构成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特征之一,也是复式油气田的重要内容。因此火成岩记录了渤海湾盆地张裂形成的过程,又因火成岩参与了油气的生成和油气储聚,并与油气运移有关,所以,油气田(藏)的形成三环节中,都有火成岩的因素。目前尚未见到渤海湾盆地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这项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0.
长江入海沉积物的输送及其入海后的运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长江和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入海泥沙分别为5亿吨和11亿吨,分别占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二位。千万年来由她们发育了广大的冲积平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形成东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研究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搬运入海的沉积动力过程,不仅对东海大陆架的了解和开发有重要意义,也给陆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