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41.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其海拔高度为1600~1900m),而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海拔高度最高为1900m)屏于西部,努鲁儿虎山(海拔最高为1400m)横亘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642.
局地热力强迫与准定常大振幅扰动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克利  蒋后硕 《气象学报》1998,56(4):424-435
文中导得了包括热力强迫和耗散的非线性强迫KdV-Burgers方程,并作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和耗散是孤波质量和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耗散使孤波质量能量随时间指数衰减;热力强迫与地形一样,都能在强迫区产生定常孤波,但前者产生的上游扰动振幅更大,而后者产生的下游扰动更为明显;加热和地形一样都能使孤波发生位相漂移,减小其移速,阻挡孤波的移动,从而增加与孤波的相互作用时间;适当大小的耗散与热力强迫的组合迫使移动性孤波在强迫区附近来回振荡,大大增加与热力强迫的相互作用时间;在耗散与热力强迫同时存在的非线性系统中,移动性孤波与热力强迫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产生阻塞等长生命周期的局地准定常系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43.
644.
吐鲁番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1年4月7-8月发生在吐鲁番地区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天气是由乌拉尔山南下的强冷空气沿偏北路径引发的。前期持续增温和槽前暖平流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高平槽前强烈的正涡度平流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强弱及持续有较好的指示性;高空急流的振荡合并导致对流层中、下层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沙尘暴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形,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盆地土质疏松、含沙量大、植被稀少的地表则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45.
一次沙尘暴过程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数值诊断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孙军  姚秀萍 《高原气象》2002,21(5):488-494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1995年5月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过程是冷锋在移至我国西北地区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地表感热通量明显大于地表潜热通量;有无地面热通量对比试验表明,热力因子在沙尘暴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6.
利用1998年青藏高原地面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的雷达回波、层结热力参量及其降水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6月中旬青藏高原雨季来临之后,云中对流活动明显增强,雷达回波强度增大,回波顶高和回波面积增加,层结热力参量明显改变,对流凝结高度下降,气块能量增加,降水量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647.
将Eliassen建立在平面等压柱坐标系中的径向环流强迫理论(用于研究在摩擦力和非绝热加热过程影响下的静止对称涡旋),推广应用到研究移动非对称气旋或反气旋的径向环流,导出了考虑地球曲面影响的准拉格朗日等压柱坐标系的切向平均径向环流诊断方程,并根据Eliassen的解析解所揭示的涡旋径向环流在涡旋演变中的作用,定 性地讨论了各种热力和动力的作用,这些热力和动力因子除了磨擦力和非绝热加热外,还有平均和涡动形式的惯性力,角动量平流(相当涡度平流),角动量的垂直对流,温度平流,温度的垂直对流(相当绝热加热)等。  相似文献   
648.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存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2,26(4):433-448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性差异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输的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推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l.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相似文献   
649.
“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曹晓岗 《气象》2002,28(1):21-25
对2001年8月5日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热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开始前24小时有一定的反映,水汽输送在上海已有大中心形成;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12小时有所反映,中低层大的正涡度中心已移到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使上海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产生了特大暴雨。另外,中低层的大的正涡度和高空的涡度集中在非常窄的同一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50.
热带海盆对热力强迫的线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线性两层海洋模式进行正交模求解,得到了热带矩形海盆在热力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场水平结构.在这个线性两层模式中,没有施加风应力,仅考虑了热力强迫下的Ra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效应.在一种理想化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强迫下,动力场表现出类似于风生环流的特征:窄而强的西边界区,宽而弱的东边界区;具有双涡(double-gyre)结构.线性响应中斜压模态比正压模态大一个量级,在响应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