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611.
张焱  陈平 《探矿工程》1997,(3):38-40
应用瞬变流的理论对自激振荡脉冲喷咀腔室中的压力场进行研究,得到了腔室中波动压强的计算方法,并与重庆大学廖振方教授的利用经典流体力学理论的保角变换法得到的精确解基本符合。这充分地说明了该研究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12.
本文把Paaceman公式推广到各向异性油藏中任意倾斜的斜井,倾斜方位既可在平面又可垂向,倾斜角度是相对于网格线的,方法的基础是把各向异性的流动方程变换成各向同性的流动方程,并且对作为角度函数的有效井块半径,井筒半径和等效井段长度进行内插计算。  相似文献   
613.
1 .Introduction Risers ,in deep water and strong current environments ,are prone to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 .Vortex-inducedforces may excite the risersintheir normal modes of transverse direction.Un-der the“lock-in”condition,large resonant oscill…  相似文献   
614.
冯立成  巢纪平 《中国科学D辑》2007,37(10):1417-1424
采用一个f-平面准地转但未作线性化假定的惯性模型, 考虑了西侧固壁附近摩擦层的作用, 在热量守恒条件下, 研究了理想化的长方体海盆区域内的扰动温度、边界急流及上升(下沉)流. 设研究区域上表面有净的热量输入, 相应的西侧边界有等量的热量耗散, 其余边界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从而整个海域海水热量守恒. 结果表明, 在西侧边界扰动温度密集出现温度锋; 扰动压力及流场存在上下层翻转现象, 下层西侧为向北的沿岸急流, 扰动压力极大值中心位于西部, 上层东侧为向南的急流, 扰动压力极大值中心位于东部. 西侧较窄的范围内出现较强的垂向流, 中部区域也有较大的垂向运动. 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形式的上表面热力强迫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上边界热力强迫, 均可在海盆西侧出现扰动温度密集, 边界急流, 亦有上下层流场的翻转现象, 但垂向流的分布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615.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 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 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 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 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 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 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 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 研究发现, 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 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 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 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 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 (SHAP) 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 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 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 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 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 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 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616.
方华灿  吴小薇  贾星兰 《冰川冻土》2003,25(Z2):317-321
给出了渤海随机海浪及随机海冰载荷作用于平台构件上的随机疲劳应力幅的计算方法, 分析了一年中平台构件的累积疲劳损伤, 提出了考虑累积疲劳损伤的模糊性之后修正的Miner法则.据此, 给出了安全疲劳寿命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617.
对2002年7月23日信阳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表明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缓慢释放及上游中低层有正涡度平流促使了强降水的产生;动力和热力条件相互作用使降水得以加强和维持.  相似文献   
618.
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颖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3,61(4):406-420
文中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1999年东亚夏季风及与其相联系的雨带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由于1998年春季至1999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了近20 a最强的异常暧海温,该地强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的维持使得这种局地的热力强迫成为1999年东亚夏季风和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外强迫机制,并使得1999年的季风活动和降水分布有别于一般的统计情形。从1998年秋到1999年,由于热带大气对南海-西太平洋暧海温所诱发的局地强加热的响应,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所出现的Gill模态的异常环流分布从冬季一直发展到夏季,并因此在海洋和大气之间形成了局地的强烈正反馈,不仅使得异常环流得以持续发展,而且也使得暖海温得以维持,成为影响1999年环流异常的最强前期信号。随着从冬到夏的季节演变,大气基本态对上述持续性异常环流的影响导致了冬、夏异常环流呈现出不同的纬向非对称,诱发了盛夏期间东亚到北美沿岸的遥相关波列。在东亚沿岸异常气旋性环流的影响下,大尺度异常东风在东亚沿岸的维持形成了极不利于季风西风在南海北部转向的条件,导致了季风在中国东部北进的异常偏弱和低纬西风转向位置的异常偏东。  相似文献   
619.
青藏高原东部及东侧地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普查青藏高原东部1960-1998年6~8月700hPa天气图上低值系统出现次数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多种组合,将组合的资料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进行同步相关分析,再将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的几组资料,用墨西哥帽子波进行计全。对比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子波系数,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它反映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20.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其海拔高度为1600~1900m),而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海拔高度最高为1900m)屏于西部,努鲁儿虎山(海拔最高为1400m)横亘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