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9篇
  免费   1806篇
  国内免费   3413篇
测绘学   683篇
大气科学   364篇
地球物理   1037篇
地质学   10197篇
海洋学   43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606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60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328篇
  1998年   357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82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317篇
  1993年   278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53篇
  1990年   220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5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本文利用变参数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口井的泥质岩储层裂缝密度模型。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5%,较常系数回归分析、BP网络模型进行裂缝预测的精度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8.7%、17.9%)。通过实际资料处理认为该油田在纵向上随时代变老,深度加深,裂缝密度降低。即从N22、N12到N1,平均裂缝密度从0.78条/m、0.5条/m降低到0.3条/m。在平面上,沿构造轴部裂缝最发育,平均裂缝密度N22、N12、N1层分别为0.58条/m、0.6条/m、0.3条/m。  相似文献   
993.
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由二叠纪—早三叠世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晚三叠世不同类型沉积岩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带所组成。带中零星出现的蓝闪石、3T型多硅白云母等组合表明为中高压变质带,以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构成的双向背冲叠瓦构造为变形特征。该带经历了6个阶段的演化,最终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和亲扬子的昌都陆块缝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今两弧夹一带之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94.
关于热液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炯飞 《贵金属地质》1998,7(2):143-148
  相似文献   
995.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确定为低压相系,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具碰撞造山带环境的特点,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996.
赣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来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及科研工作所获的地质资料、化石资料和实测数据,论述了该区晋宁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以下看法:①该区是一个多期造山作用的复合体,它经历了褶皱基底形成、洋陆转化和陆内发展三大阶段和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四个构造旋回;②早古生代该区存在一小洋盆;③加里东期构造旋回在赣东北地区是明显的,其造山作用是存在的,并由此奠定了该区构造分区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997.
998.
王绍雄 《福建地质》1998,17(1):35-43
根据福建省最新岩石测量成果得出的各岩类铜元素丰度,讨论和初步确定了福建铜的矿源层(岩)。提出可按照丰度值高低,铜的初始赋存状态与被解离的难易,有无矿床(点)及具找矿意义的异常产出这3项因素,进一步将矿源层(岩)划分为较可靠的、可能的和潜在的3个级别。  相似文献   
999.
金强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42-546
我国裂谷盆地生油层中常有火山岩发育。在研究它们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和模拟实验等手段探索埋藏成岩期火山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初步成果表明,一些火山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和加氢作用,可以使生油岩在较低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生成较多的油气。但是不同火山矿物对油气生成的催化加氢效果及其动力学特征、这种成因类型的油气识别方法、成藏模式等,还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油气成因理论、提供新的找油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的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揭示研究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各和异性,找出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规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二、三次采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在传统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通常利用沉积序列或沉积旋回研究来进行储层分析,但这样的分层在储层模拟和开发当中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