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7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1241篇
测绘学   359篇
大气科学   2422篇
地球物理   1374篇
地质学   4057篇
海洋学   75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36篇
自然地理   998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388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开挖坡比、正确认识变形破坏机理是影响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前提, 本文研究了西南地区某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的结构特征, 根据地形条件确定了合理的开挖坡比, 采用二维有限元研究了开挖边坡的变形机理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潜在滑动面, 在此基础上, 提出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边坡由厚度达70m 的坡洪积、泥石流块碎石堆积体组成, 斜坡下部缓中部稍陡, 开挖平台位于缓坡部位, 根据地形条件结合坡体结构特征确定边坡开挖坡比为1: 0. 75;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边坡变形开挖面附近及坡顶拉应力和坡体下部最大剪应力控制, 坡顶部位将首先产生拉张裂隙, 开挖边坡内部产生从坡脚部位向上发展的剪切变形, 滑面一旦与坡顶拉裂缝贯通, 边坡将产生整体失稳; 边坡采用锚拉桩、锚索框架、锚杆框架、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支护。  相似文献   
72.
海洋一号C卫星和D卫星( HY-1C、HY-1D)是我国首次形成的上、下午组网业务化观测的海洋水色卫星,分别于2018年9月7日和2020年6月11日发射.HY-1C和HY-1D卫星均搭载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 CZI)、紫外成像仪、星上定标光谱仪和船舶监测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和海洋灾害...  相似文献   
73.
张吉宽 《黄金地质》2000,6(4):46-52
脉状热液金矿成矿元素析出沉淀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与相应的成矿阶段相一致。是由成矿元素的原子结构,晶体化学、电化学及其结合规律,成矿元素在热液中的活动性和晶体场稳定能决定;控制脉状热液金矿的断裂构造带上部张性裂隙群相对发育,氧逸度相对高,地下水较其深部丰富以及相应的外压力突降,挥发性物质逸散,氧化,地下水稀释作用和成矿元素本身亲氧性与亲硫性的差异等因素,导致进入断裂带中的金属硫配合物在上部首先分解沉淀,而后依次是中,下部,上部断裂构造的张开,充填,凝固对断裂构造起“焊接作用”,阻挡屏蔽了下一期次矿液的上升,后来的矿液只能屈居首次成矿体之下依次充填,凝固,由此最终导致了脉状热液金矿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74.
DMC+4小卫星在国际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伯林  左烨 《遥感学报》2005,9(4):468-474
针对国际灾害监测星座应用技术和中国各种自然灾害的现状,着重研究了DMC(DisasterMonitoringConstellation)星座应用技术和DMC 4小卫星的数据特点,研究了利用小卫星星座对防灾、抗灾救灾的突出作用,研究了小卫星地面系统集成技术和星地一体化运营、管理和控制体系,以便进一步推动国内小卫星技术、遥感应用技术、卫星星座技术、天地一体化运管控技术和机制创新的发展。促进中国灾害监测星座的研制,最终实现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5.
灰岩区复杂的岩体和土体条件引发频繁的滑坡,严重影响了岩溶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以某高速工程典型的岩土双区滑坡为例,进行岩溶区滑坡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岩土体及地形是内因,路堑开挖是外因,强降雨是诱因,滑坡机制概括为开挖应力释放—降雨推移(Ⅰ区土体)—牵引(Ⅱ区岩体)。通过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卸载后滑坡达到了基本稳定,但是在降雨工况下,滑坡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这种滑坡特殊成因,采用以抗滑桩为主的综合分区治理滑坡方案,处治效果良好,具有降低造价,加快施工进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76.
基于无人机遥感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和斜向航拍图,对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灾害特征进行遥感解译,通过影像数据处理、识别震害信息等方法,结合地面灾害调查对震中区华利村福利屯建筑物损坏情况,采用"震害指数"定量评估方法快速确定震中区地震烈度。结果表明: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是提升地震灾害快速调查与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从遥感影像图中可快速识别出建筑物震害信息10处,由于遥感技术的局限性,无法识别建筑物内部损坏情况,需结合地面现场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确定遥感区域地震烈度为Ⅵ度。以此方法建立遥感震害与地面调查震害等信息进行定量转换模型或适当修正,为广西区域地震烈度遥感快速评估服务。  相似文献   
77.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建立了全国雷电灾害 (简称雷灾) 数据库, 对1997—2006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给出了我国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情况、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32071例雷灾事件, 其中4287例雷灾造成了4488人死亡, 4320人受伤, 估计我国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 高于美国、英国。我国雷灾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 广东省最为严重, 总计上报8770例雷灾事件, 造成772人死亡和662人受伤; 当考虑人口权重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的雷灾人员死伤率最高。我国雷灾全年都可以发生, 夏季占全年的65%以上, 7月最高。人员伤亡雷灾和财产损失雷灾发生在13:00— 20:00(北京时) 的分别占总数的73%和62%, 16:00为峰顶。雷灾中受伤害的农民占总死伤人数的93%, 城市人员仅占7%。统计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 最多的发生在农田, 为32%, 其次为建构筑物, 为23%, 以下依次为开阔地、水域、树下、山地等。此外还分析了雷灾中受损行业、财物等信息。  相似文献   
78.
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端洪水灾害具有频率低、影响范围大、损失高等特点,一般常遇洪水的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难以适用。分析了极端洪水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认为极端洪水灾害损失具有时空分布的特性,因此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分别形成了极端洪水水文特性格网与社会经济特性格网,并将其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的基于GIS的极端洪水损失空间信息格网模型,从而有效地反映了极端洪水灾害的时空特性。结合极端洪水损失率数据库,可评估极端洪水灾害损失。利用该方法评估了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哈尔滨市江南主城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实证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极端洪水灾害损失的评估。  相似文献   
79.
王九一  刘成林  沈立建 《矿床地质》2016,35(6):1269-1280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经多期次离散碰撞拼合而成,而"小陆块是否能成大钾"一直是国内钾盐研究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文章剖析了意大利西西里微陆块的典型海相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机理,为中国小陆块成钾研究提供借鉴。在晚中新世墨西拿盐度危机(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最盛期(5.60~5.55 Ma),西西里岛的卡尔塔尼塞塔盆地聚集了高达2亿t的钾盐镁矾矿。通过对卡尔塔尼塞塔盆地钾盐矿的赋存地层格架、矿体特征、成矿模式和机理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该矿床呈层状赋存于地中海"再沉积下石膏组"的原生石盐岩中,形成于深水、分层的常年性盐湖环境;晚中新世中地中海碰撞挤压的构造活动导致卡尔塔尼塞塔盆地强烈挠曲下凹,形成多个次级成矿凹陷;次级凹陷接受海水的周期性补给;在墨西拿盐度危机最盛期,由于气候变冷变干、直布罗陀海峡关闭、海平面急剧下降,远离补给源的次级凹陷变得更加封闭,从而在5万年的极短时间内经强烈蒸发,聚集为大规模钾盐矿。西西里微陆块尽管陆块小、盆地小,但在满足封闭构造_干旱气候_充足物源三要素耦合的特定时期内,同样形成了大型钾盐矿床。因此,西西里微陆块的钾盐成矿实例证明海相小陆块同样具有形成大型钾矿床的潜力,这对中国海相小陆块汇聚区的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进入新世纪,煤炭行业经过十年黄金期高速发展,煤炭产量稳定在目前的45亿t左右。煤矿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事故由多发、频发甚至群发,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到单发、偶发,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矿井水灾害仍为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类型,是仅次于瓦斯灾害的第二大杀手。分析表明,客观上开采环境复杂以及主观上重视不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隐患探查治理、突水征兆辨识等“三道关”失守,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技术原因。相应提出了依规勘查查清条件、照章探放消除隐患、异常辨识及时撤人3项过“三道关”技术措施,规范了“查疑、设计、施工、评价”超前探放水工作流程,强调了勘查理论技术体系和防治水工作体系及其各环节的新进展以及智能精准感知辨识技术为“守关”的科技支撑作用。展望未来,深度学习、智能感知及升尺度方法等理论探索,“三维透明地质体”及其属性探测技术的突破,是解决地质体的随机性、流体的时变性和采矿的动态性的根本出路,可实现我国矿井水可防可控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