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01篇 |
免费 | 4150篇 |
国内免费 | 50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篇 |
大气科学 | 137篇 |
地球物理 | 2095篇 |
地质学 | 20811篇 |
海洋学 | 2610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133篇 |
自然地理 | 8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3篇 |
2023年 | 700篇 |
2022年 | 913篇 |
2021年 | 975篇 |
2020年 | 829篇 |
2019年 | 852篇 |
2018年 | 666篇 |
2017年 | 721篇 |
2016年 | 793篇 |
2015年 | 819篇 |
2014年 | 1173篇 |
2013年 | 953篇 |
2012年 | 1075篇 |
2011年 | 1180篇 |
2010年 | 1040篇 |
2009年 | 1030篇 |
2008年 | 998篇 |
2007年 | 926篇 |
2006年 | 892篇 |
2005年 | 893篇 |
2004年 | 855篇 |
2003年 | 801篇 |
2002年 | 765篇 |
2001年 | 784篇 |
2000年 | 797篇 |
1999年 | 794篇 |
1998年 | 668篇 |
1997年 | 736篇 |
1996年 | 688篇 |
1995年 | 551篇 |
1994年 | 530篇 |
1993年 | 429篇 |
1992年 | 450篇 |
1991年 | 391篇 |
1990年 | 347篇 |
1989年 | 249篇 |
1988年 | 81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9篇 |
1974年 | 9篇 |
1948年 | 6篇 |
1942年 | 6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通过研究浅层地震剖面、侧扫声纳和水深地形等数据资料,得出,曹妃甸沙岛的岬角地貌引起深槽海域局部潮流流速增大,甸头前沿深槽区以冲刷为主,最大水深达42 m,刷新了渤海湾最大水深记录,深槽部位的侵蚀量最大,深槽南坡冲刷幅度大于北坡,工程建设后期深槽区侵蚀冲刷程度有变小变缓趋势。早期深槽的形成是由于浅部断层受深部构造影响发生阶梯状错断沉陷,海底地层形成古凹槽,但深槽海底地层沉陷速率略大于沉积速率,使得深槽海域长期保持了渤海湾最大的水深环境。初步得出在历史时期曹妃甸深槽经过2万a以上长期存在,深槽的走向经历了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的转化过程。认为地质构造、古滦河三角洲演变、海洋水动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内外营力作用共同控制了曹妃甸海区地貌体系的发育与演化。达到了研究渤海湾曹妃甸深槽海区地形地貌控制因素和深槽的地质演化的目的,为曹妃甸港的规划、运营期维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烃源岩评价是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油气勘探初期的战略选区与决策至关重要.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的油气勘探程度极低,至今尚无探井揭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因此制约了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质类比原理,采用与其相邻类似凹陷--北部凹陷综合对比的方法,应用层序地层、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东北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和生烃演化特征,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烃源岩早期预测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发育上白垩统泰州组主力烃源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4.
分析了上石炭统小独山阶—下二叠统紫松阶阿木山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玄武岩类型、岩石特征、构造环境等进行了探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石炭纪—二叠纪盆地的基本性质。Zr/TiO2-Nb/Y、SiO2-TFeO/MgO和Zr-Y-Nb图解显示,玄武岩类型主要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为右倾曲线,(La/Yb)N值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Gd/Lu)N值相对较低,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δEu在0.87~1.11之间,无明显Eu异常;N-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K2O、Rb、Ba、Th等不相容元素富集,Hf、Nb、Y等亏损。Zr-Zr/Y和Ta/Hf-Th/Hf构造环境图解表明,该玄武岩产于陆内裂谷,指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额济纳旗及其邻区已进入了陆内演化阶段,为拉张作用下的陆内裂谷(裂陷)盆地。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北大西洋 IODP U1313站深海沉积序列高密度取样和粒度分析,利用粒级-标准偏差变化算法和EMD方法提取了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本文粒度组分可分为细组分( 1.73μm,组分Ⅱ),其中粗组分又分为组分Ⅱ a(1.73~34.26μm)和组分Ⅱ b( >34.26μm)。综合分析认为: 组分Ⅰ为西风环流搬运堆积形成,组分Ⅱ为洋流搬运下沉积形成,组分Ⅱ b虽然含量较低,但能指示冰漂砾事件的发生。比值曲线组分Ⅰ/组分Ⅱ和组分Ⅰ/组分Ⅱ a波动幅度较大,可作为反映古气候冷暖波动的敏感指标。对组分Ⅱ、组分Ⅰ/组分Ⅱ进行EMD分解,结果表明: 在本研究时段内,两指标对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周期体现均不明显,而2ka(2.12ka和2.15ka)的亚轨道千年周期是主要的周期之一。依据上述多个指标的波动情况,把研究剖面69.93~115.18mcd(1471.53~2415.60ka)分为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 A阶段(1471.53~1640.09k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9~57,冰期和间冰期迅速转换,发生多次IRD事件; B阶段(1640.09~1865.57ka),对应MIS 58~69,间冰期显著而冰期不明显; C阶段(1865.57~1914.70ka),对应MIS 70~72,冰期显著而间冰期不明显; D阶段(1914.70~2021.13ka),对应MIS 73~76,冰期不显著;E阶段(2021.13~2092.21ka),对应MIS 77~78,冰期显著,发生多次IRD事件; F阶段(2092.21~2226.43ka),对应MIS 79~85,间冰期显著; G阶段(2226.43~2261.53ka),对应MIS 86期,发生多次IRD事件; H阶段(2261.53~2384.61ka),对应MIS 87~93,冰期不显著而间冰期显著; I阶段(2384.61~2415.60ka),对应MIS 94~95,发生多次IRD事件。 相似文献
86.
新疆柴窝堡盆地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GMS(Groundwater model System)模型软件对新疆柴窝堡盆地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调参.根据所调给水度μ值,计算出盆地目前最大的地下可调蓄量约为36.608×108m3.同时结合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得出结论:新疆柴窝堡盆地地下水库在取水水源、取水条件、地下库容等方面都具备调蓄水资源的能力.如果用其调蓄水资源,既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量、解决城市季节性缺水问题,又能优化水资源的时空分配,能较好地缓解乌鲁木齐市区的供水不足状况. 相似文献
87.
本文通过生物、粒度、重矿物、微量元素和~(14)C测年等分析,研究上更新统上段暗绿色硬土层的沉积特征和成因。根据孢粉组合和~(14)C测年资料确定该硬土层为玉木冰期末期产物。从硬土层的分布广、厚度小、底面倾斜等特点和生物、粒度、重矿物等特征分析,属河漫滩洼地沉积或河漫滩型湖沼沉积。上海东部地下30m以内有一层硬土层(Q_3~3);上海西部有两层硬土层,第一硬土层属全新统,第二硬土层属上更新统上段。 相似文献
88.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另外3个是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一个被其北面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及其南麓的中、低山脉,南面的昆仑山和布尔汗布山,以及东面的青海南山、鄂拉山和西面的祁漫塔格山等山脉所环绕的高原性内陆封闭盆地。盆地最低处海拔高度2675米, 相似文献
89.
鸡西盆地被平麻断裂分割成南、北两个条带,多数研究者将南带1煤之下的海相层叠伏于北带海相层或底砾岩之下,称为“城子河组下段”或“石河北组”。利用事件地层学的原理,分析盆地内城子河组早期盆地裂陷、海侵、火山喷发、聚煤等重大事件在地层精细对比方面的意义,甄别出了盆地中重大事件的地层记录.以等时层为基础建立对比框架。通过大量钻井资料追溯对比,认为盆地中坳陷部位的渴湖海湾沉积是南北两带的沉积过渡类型,根据微体古生物研究,南北两带海相层中的沟鞭藻类化石面貌基本一致,南北带的海相层应是同一层位,初步实现了盆地内南、北两个条带城子河组的精细对比,为恢复盆地古地理环境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90.
鲁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潜山的发育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