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篇 |
免费 | 199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433篇 |
海洋学 | 183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1.
92.
珊瑚岛礁海岸波流动力复杂、地貌形态特殊、工程响应未知, 波浪传播变形和波生环流对建筑物安全、地形地貌演变、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大范围大洋海脊导波与岛礁波浪俘获、中等尺度的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波流特性、建筑物前沿的局部波流特性及工程响应等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综述了波流运动特性研究的新进展, 主要包括深水大范围的海脊波浪引导与岛礁波浪俘获的理论解析、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整体物理模型实验、基于大水槽实验的建筑物影响下波流演化过程及越浪量和波浪力计算方法, 并提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3.
6月1日,日本鹿儿岛县水产技术开发中心在鹿儿岛县指宿市笠沙町片浦海域,将人造海藻礁沉入海底,进行比较研究马尾藻等海藻的生长实验。这种人造海藻礁是由该中心联合建材和树脂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多次加工,共 相似文献
94.
由于近年来滥捕现象严重,同时受沿岸水域污染的影响,刺参资源量明显减少,年产量急剧下降。因此迅速恢复和增加刺参资源,提高生产量已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高度重视。传统自然海区人工增殖研究以投石筑礁为主要措施。如日本早在三十年代已普及推广投石、投废旧汽车轮胎、沉废旧船等筑礁措施,并结合投放树枝捆和移植亲参等方法,增殖效 相似文献
95.
在海相碳酸盐岩勘探中,生物礁滩的识别对确定储层有利相带具有重要意义.方差技术是检测地下断层、地层不连续变化现象及异常地质体卓有成效的一种技术,这里首先介绍了它的基本原理,然后重点展示和分析该技术在YB生物礁识别,沉积相带刻画中的应用成果,证实其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上元-坑园牡蛎礁位于高潮位以下3m,主要成分为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其~(14)C年龄为3043±82a,B.P.。据此推算出罗源湾一带海岸处于缓慢上升状态,速率为1.15mm/a。根据上元-坑园牡蛎礁的上述特征,并结合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的表现,作者认为这一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以“陆动型”海平面变化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7.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中奥陶统含礁层系位于一间房组.生物礁主要类型为Calathium障积丘,瓶筐石为最主要的造礁生物.礁体形态多样,规模较小,厚度为2.2~10 m.含礁层系储集空间类型较多.储层物性的统计结果显示,礁核、礁盖和礁基的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54%、3.21%和1.70%;渗透率大部分都高于0.1×10-3μm2,最高值分别为54.4×10μm2、24.66×10-3μm2和613×10-3μm2.这表明含礁层系储层物性总体比较差,以低孔隙度/低、中渗透率为特征,但礁基、礁盖的储层物性明显好于礁核.储层类型以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孔隙型储层不发育.导致这种储集物性的原因一方面与礁体沉积相有关,另一方面与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等成岩作用的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98.
贵州南部晚石炭世一种新的生物礁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黔南晚石炭世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多种底栖生物十分繁盛,为深入开展石炭纪生物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等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一种重要的造礁生物是一种类似藻类的生物。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笔者等发现:这种生物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类型之一,它在台地边缘生物碎屑滩上以多种生长方式构建礁体。该生物具有两种生长形式:一种是生物体呈波状延续生长,弯曲环绕,层层叠置形成不同类型的纹层或席状;另一种是生物体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交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格状形态。这种礁体的发现,丰富了石炭纪生物礁的类型。 相似文献
99.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Ma;SQ1至SQ25)中的SQ2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一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100.
阐述海岛(礁)典型要素判绘信息字典的基本思想,通过示例介绍判绘信息字典的结构成及相关应用。对海岛(礁)典型要素进行分类方法研究、相关信息汇总规范、判读规律总结,为海岛(礁)典型要素快速准确判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