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篇 |
免费 | 199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433篇 |
海洋学 | 183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阐述海岛(礁)典型要素判绘信息字典的基本思想,通过示例介绍判绘信息字典的结构成及相关应用。对海岛(礁)典型要素进行分类方法研究、相关信息汇总规范、判读规律总结,为海岛(礁)典型要素快速准确判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礁膜配子放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礁膜配子的放散与温度、光照、比重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海区的礁膜在白天大量放散配子。配子放散的适宜温度为19-21℃;光照为2000-5000lx时能促进配子大量放散出来;配子放散的适宜比重为1.05-1.025;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礁膜人工育苗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本文将西藏北部安多—巴青地区侏罗纪含礁地层划分为流水成因的颗粒岩岩相、流水成因的碎屑岩岩相、复成因的泥晶—泥质灰岩岩相、生物及生物化学成因的障积岩岩相、生物及生物化学成因的粘结—障积岩岩相和生物及生物化学成因的骨架岩岩相等6大类型,计16种岩相。它们构成了潮坪相组合、台地浅滩相组合、开阔台地相组合和台地生物礁相组合共4种岩相组合,并由下而上有规律地形成2种岩相序列,即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台地相序列和碳酸盐台地相序列。 相似文献
104.
东昆仑早—中二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在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1层序界1个SB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地块与羌墉地块的开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5.
多目标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以西沙永乐环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珊瑚岛礁资源极为丰富,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尺度转化下的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岛礁地貌信息提取框架,并设计了珊瑚岛礁地貌分类体系及相应技术流程:首先采用自上而下模型驱动的GVF Snake模型进行宏观地理分带的粗分割,然后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云影极值抑制下多阈值OTSU分类算法进行微观地貌类型的精细分类,最终利用区域生长算法提取离散分布的暗沙、暗滩等浅水地貌单元.针对西沙永乐环礁利用CBERS-02B数据进行实验,精度验证表明: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总体精度优于经典数据驱动的监督分类算法,且具有抗噪能力强、顾及空间拓扑关系、自动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6.
末次冰期后,在全新世大暖期及区域沉降的影响下,渤海湾沿岸普遍发育海侵现象,位于莱州湾南岸的潍北平原区在经历全新世最大海泛面后,海水退却过程中留下了数条古海岸线,形成了多处贝壳堤、牡蛎礁等海岸带遗迹.研究区内新发现常家村、后柳家2处牡蛎礁,其14C年龄分别为(5130±30)a B.P.和(6030±30)a B.P.;...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五塔中奥陶系大型凝析气田的勘探和发现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91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勘探始于1989年,直至2005年发现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凝析气田,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5×108t(油当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奥陶系生物礁型大油气田。油气的主力产层位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上部,储层为受坡折带控制的陆棚边缘礁滩体石灰岩。油气沿坡折带呈带状展布,为整体含油的大型准层状岩性油气藏。论述了塔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勘探历程、主要地质特征,以及对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8.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Cyanobacteria和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rc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生长阶段和灭亡阶段。部分生物礁生长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上下不同,成礁方式也不同,据此可将生长阶段分为两期。根据生物礁上覆岩石类型的不同可推测其死亡方式是属淹死型还是属渴死型;根据围岩和礁岩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可形成追赶型和并进型两种生物礁埋藏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死亡和埋藏,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生物礁不同的发育、死亡和埋藏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09.
110.
华南晚古生代礁硅岩套的组成和分类及地质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礁硅岩套是一种重要的含矿岩石组合,它是由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热水沉积岩(矿)、细碎屑岩和泥灰岩、同怪位或相邻地区地层中的火山质岩或潜火山岩,以较为固定的时空有序的状态组合而成。根据生物礁的形成环境和热水沉积作用的产出方式,礁硅岩套可分为盆地型、台地型和过渡型三类。它是在特征地质背景下,在盆地演化的一定阶段内,由盆地正常沉积作物、盆地中的生物作用、盆下源的热水沉积作用和岩石圈深部岩浆作用综合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