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0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4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114篇 |
地质学 | 2841篇 |
海洋学 | 35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24篇 |
自然地理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175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该文综合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学标志,对东营凹陷通61断块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划分和描述。系统编制了区内沙二段7个砂层组中51上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展示了各小层沉积时的地理面貌和沉积格局,阐明了各类储集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文中还详细讨论了沉积微相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2.
综合运用碎屑岩类分析法、重矿物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戴南组物源具有不稳定性,早、中期物源均来自柘垛低凸起,物源方向由沿东北方向沉积演变为沿南北方向沉积;晚期物源来自西北部的菱塘桥低凸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沉积物为再旋回沉积物,母岩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其源岩主要为花岗岩和中基性火成岩。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联盟庄地区戴南组的沉积相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三角洲的展布受河湖作用及物源供应的影响,早、中、晚期分别呈朵状、朵叶状和伸长状。 相似文献
53.
以常规和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结合储层、流体等测试分析结果,开展西湖凹陷Y构造花港组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花港组垂向上符合中下部致密砂岩气、上部常规天然气藏的分布序列;② 常规气藏气水关系正常,受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的封闭作用和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影响,油气主要在区域盖层之下的断背斜顶部富集;③ 致密气藏具叠覆跨越源储组合关系,含气饱和度低,无明显气水界面,属先致密后成藏类型,不同部位含气性受构造幅度和储层物性共同控制。本次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西湖凹陷常规-非常规天然气序列成藏规律,并为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4.
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含盐盆地的油气富集和分布与盆地内沉积的盐岩密切相关。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含盐油气富集盆地,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其地层层序特征及盐岩纵横向分布特点,进一步剖析了盐岩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生储盖层的关系,搞清了含盐盆地油气的分布和富集与盐岩的关系,指出无论在垂向上还是横向上,东濮凹陷盐岩一般都与暗色烃源岩共生,而且盐岩与同期沉积的砂岩表现为长消关系。研究认为盐岩可作为油气上盖或侧向遮挡,与源岩、储集层可组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利于油气富集区带的形成,对构造和隐蔽油气藏的形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指出与盐岩有关的文东北部和胡状集地区是下一步挖潜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成果也可为国内外同类含盐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5.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旋扭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新华夏系第一、二沉降带中的十多个盆地进行了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揭示了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埋藏史、油气生成和运聚史,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进行了油气藏预测;同时还对第二沉降带中岩性油藏、断块油藏和火山油藏等20多种油藏进行了动静相结合的研究和描述,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预测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56.
为精确揭示高精度层序内沉积体系的三维几何形态及沉积演化特征,采用小波能谱分析手段,建立准层序组的三种叠加模式,以小波能谱的准层序叠加样式、振幅谱尺度突变点以及能谱聚类规律划分高频等时层序; 结合地震反演、属性分析等手段,应用地层切片技术,对塔南凹陷南屯组SQ21 时期进行沉积发育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及水下扇沉积,随着沉积物供给能量的减弱,沉积体系表现为一种沉积规模由老到新逐渐向后( 逆物源方向) 萎缩、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时空配置关系,到最大湖泛时期湖相全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规模萎缩至全区最小,水下扇是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二次搬运后再次滑塌而成。 相似文献
57.
作为江陵凹陷油气勘探的领域之一,白垩系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和争议,白垩系的成藏主控因素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回顾江陵凹陷的勘探历程和总结归纳前人成果认识基础上,根据SK8-16最新的钻探成果发现,白垩系成藏主控因素①烃源-断层双控是基础;②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油气的富集;③后期保存条件是关键;④优越的成藏模式和成藏配置关系是油气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58.
目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超压演化过程仅提供了相对时间、概念、定性的认识,并未达到定量化。本文以东道海子北凹陷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单井一维和剖面二维烃源岩成熟生烃史模拟技术,采用生烃增压模型定量化评价了侏罗纪八道湾组顶部和底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八道湾组为东道海子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幕式排烃的特点。八道湾组底部烃源岩经历了3 次超压增加和两次超压释放的过程,顶部烃源岩经历了两次超压增加和一次超压释放的过程。八道湾底部烃源岩3 次超压增加的时间分别为距今170~70 Ma、55~23 Ma、10~0 Ma,对应最大压力系数均为2.0,最大剩余流体压力50 MPa,两次超压释放的时间分别为70~55 Ma、23~10 Ma;八道湾组顶部烃源岩两次超压增加的时间分别为130~40 Ma、23~0 Ma,对应流体最大压力系数最大亦可达2.0 左右,最大剩余流体压力44 MPa,超压释放的时间为40~23 Ma。 相似文献
59.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相似文献
60.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是一个由其东部的兰聊断层拉伸活动造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构造调节带是东濮凹陷南部发育的主要变换构造类型。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归纳出4种倾向类型、3类叠覆类型,并根据其组合关系细分出11种构造调节带类型,且在东濮凹陷南部识别出其中的8种类型。东濮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