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50篇 |
免费 | 6553篇 |
国内免费 | 32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4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3962篇 |
地质学 | 19157篇 |
海洋学 | 951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134篇 |
自然地理 | 2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89篇 |
2023年 | 556篇 |
2022年 | 784篇 |
2021年 | 715篇 |
2020年 | 700篇 |
2019年 | 655篇 |
2018年 | 516篇 |
2017年 | 596篇 |
2016年 | 629篇 |
2015年 | 701篇 |
2014年 | 1023篇 |
2013年 | 788篇 |
2012年 | 1006篇 |
2011年 | 977篇 |
2010年 | 824篇 |
2009年 | 858篇 |
2008年 | 874篇 |
2007年 | 726篇 |
2006年 | 781篇 |
2005年 | 651篇 |
2004年 | 765篇 |
2003年 | 723篇 |
2002年 | 740篇 |
2001年 | 781篇 |
2000年 | 701篇 |
1999年 | 749篇 |
1998年 | 727篇 |
1997年 | 699篇 |
1996年 | 720篇 |
1995年 | 707篇 |
1994年 | 664篇 |
1993年 | 579篇 |
1992年 | 610篇 |
1991年 | 517篇 |
1990年 | 473篇 |
1989年 | 388篇 |
1988年 | 91篇 |
1987年 | 87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7篇 |
1977年 | 9篇 |
1954年 | 7篇 |
194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一轮资源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盖型等三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92.
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戍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戍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戍矿岩浆-流体系统;多数矿床形成于中低温、中浅成环境,个别矿床成矿温度高、深度大,显示了斑岩型或造山型与浅成低温溶液型成矿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厘定大规模成岩成矿时间为130Ma左右,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并以矿集区尺度的CMF模式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岩浆-流体系统的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93.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玉树地震区域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甘孜 玉树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区域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观测得到的异常前兆信息;3)玉树震中附近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超过80×
10-8 ms-2,较好地反映了玉树地震前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194.
2001年2月23日在四川省境内发生了6.0级地城, 宏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极震区烈度达Ⅷ度,Ⅷ度区,Ⅶ度区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180,1472和3998km^2,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长轴近南北向。震区建筑物普遍受损,山地灾害较为严重。据初步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与理塘断裂和玉龙西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关,主干断裂活动造成地壳应力调整和集中,最终在块体内部的次级断裂上释放而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95.
杨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3,25(3):16-20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6.
今年以来,卢氏县进一步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力度,规范勘查行为,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卢氏县地处华北陆块南缘和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0大类52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万亿元以上。其中,已探明钼钨矿储量3亿吨,居全省第四位;铁矿储量7800万吨,居全省第二位;特色矿 相似文献
197.
198.
199.
井间断层分析的研究,是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其中重要的控制作用。它是利用测井资料,以地层分层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井间断层分析的一种井间断层自动分析方法。动态波形匹配算法是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算法,它能够很好地建立井间地层之间的对比关系,通过曲线拟合、特征提取、匹配代价计算等步骤,自动绘制井间地层对比的路径图解。本文在对各种构造的路径图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正断层、逆断层、不整合、同沉积断层、犁式断层和地层尖灭等30种情况下的路径图模式,提出路径图模式及相关概念。在大港油田的实例分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0.
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邦栋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45-152
下扬子具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自震旦纪进入板内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发育三个向NE方向打开的拗拉槽,具有典型的三段式建造序列,槽内沉积作用不同于槽间区域的沉积作用。自晚奥陶世末期到志留纪末期,下扬子转变为前陆盆地。碎屑沉积厚度逾6000m,物质来自东侧,说明东侧有一新生的造山带崛起。自晚泥盆世初期到二叠纪末期,该造山带向前陆推挤,下扬子发生SN向引张,在晚二叠世出现成熟的撞击槽。槽内发育火山岩,碎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