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9篇 |
免费 | 1178篇 |
国内免费 | 25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9篇 |
大气科学 | 95篇 |
地球物理 | 1046篇 |
地质学 | 7419篇 |
海洋学 | 296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453篇 |
自然地理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302篇 |
2022年 | 402篇 |
2021年 | 374篇 |
2020年 | 327篇 |
2019年 | 378篇 |
2018年 | 301篇 |
2017年 | 317篇 |
2016年 | 323篇 |
2015年 | 310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412篇 |
2011年 | 427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26篇 |
2008年 | 321篇 |
2007年 | 267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31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59篇 |
1998年 | 267篇 |
1997年 | 286篇 |
1996年 | 282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203篇 |
1993年 | 215篇 |
1992年 | 149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4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61.
发生在孕震区周边地块上的临震预滑和震颤现象,对破坏性地震预测有一定前兆意义,是值得地震学界关注的问题。选取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 7.9地震发生前,临夏和湟源地震台分量应变仪记录与临夏、恩施和西安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以及临夏和周至地震台深井水位仪记录,分析发现,在临震前数天至数小时,上述各地震台不同学科观测仪器均记录到一些"跃变"和"震颤"震相。文中试图以颗粒物理原理,来认识不同距离、不同台站、不同学科的观测仪器在临震前相近时间段内记录的低频和高频震相,可能是不同地块在临震前发生预滑错动后激发的预滑震相Xp和地下气体在裂隙内流动激发的震颤震相Tp。观测结果表明:2008年5月8日03时至主震发生,各地震台所处地块在相近时段内逐次发生次数不等的预滑错动,其中1—2次较大错动可在噪声背景中被识别;各地震台预滑错动方向指向或背向主震震中。据此认为:汶川M_W7.9地震前,上述各地震台所处地块在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力链驱动下,发生指向或背向主震震中的临震预滑现象。 相似文献
962.
下地幔间断面是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地球深部的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西部密集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南美洲太平洋地区深震的短周期波形资料有利于震源下方下地幔间断面的研究.本文收集了美国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和犹他大学地震台网所记录的南美洲西部俯冲地区15个深震的19组短周期垂向台网资料,并利用4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震源下方下地幔中速度界面上发生转换的次生震相SdP,据此发现南美洲西部下方下地幔中800~120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转换点集中,主要分布在900,1000和1100 km三个深度附近,三个速度界面具有不同的起伏形态,应为在研究区域双层地幔对流中间边界层.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对比、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探讨了气温、气压和降水对巴里坤水平摆倾斜的影响,进而定量剔除了倾斜观测中的年变信息。结果显示:(1)倾斜观测受气温的影响最大,且气温对EW分量的影响明显大于NS分量;(2)降水会造成倾斜观测数据短期内出现波动变化,且具有延后效应,NS分量受降水影响的程度大于EW分量;(3)气温、气压参与拟合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消除倾斜观测年变信息,凸显震前异常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964.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65.
对河北省及邻近地区9个地倾斜台站12年的观测资料用调和分析法和周期滤波法进行全程处理,用统一的标准提取异常信息,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个单台的对应地震的概率增益,再进行单台综合和多台综合,结果表明,概率综合曲线上升超0.05,转折之后半年内有Ms≥4.8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966.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 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对山西定襄地震台地倾斜观测日变曲线畸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由干扰引起日变曲线畸变的特点,为今后对倾斜资料的异常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分析丹东地震台地倾斜资料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时,发现震中位于鸭绿江断裂北西盘上的地震异常反映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969.
赵楠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2):111-117
结合克拉玛依市科技博物馆工程,对超限倾斜结构设定性能设计目标,并针对性能目标提出抗震措施及抗震构造措施.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属性,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分析倾斜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尤其是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也是安全可靠的,剪力墙尚处在弹性范围,未出现塑性铰,... 相似文献
970.